1、下列各项可为研究“小岗村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最有价值的史料是( )
A.18户村民签订的《承包责任书》
B.小岗村村民回忆录
C.电影《十八个手印》
D.小说《小岗村的故事》
2、党史专家费侃如曾这样描述这次会议:“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分共会议
D.遵义会议
3、1984年为香港问题举行的中英谈判,面对铁腕强势的撒切尔夫人,邓小平同志不慌不忙,口气却异常坚定。以下言论,最符合当时场景的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C.“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冤案中,被迫害致死的人是:( )
A.刘少奇
B.贺龙
C.彭德怀
D.陈毅
5、毛泽东“……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春天有于阗……”其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长征结束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抗日战争胜利
D. 新中国成立
6、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准确的是:
A. 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
B.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相互开放
C.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D.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虎门条约》
D.《天津条约》
8、下列绘画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发展,按其反映历史事件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9、歌谣“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C.鸦片战争和《虎门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10、“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历史选择了重庆。在近代若干重大历史关头,重庆都成为历史漩涡的中心。” 归纳近代重庆发生的大事,不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商埠
B.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C.日本在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
D.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首要指的是:
A.国家的名称变了 B.国家独立自主了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13、“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做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一位英雄的绝笔诗,其应创作于( )
A.抗美援朝时期
B.过渡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主要指( )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到建立市场经济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5、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在历史课上,学生们分组讨论研究这两次伟大的实践,学生们可以得出二者的共同主张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清政府
B.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1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7、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子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18、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也成为了奥运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已经成为体育强国
C.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居世界第一
D.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9、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北美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B.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激化
C.英国殖民者对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高压政策 D.波士顿倾茶事件
20、为了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贺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A.联合国
B.东盟
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
21、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A_______________:在中法战争中,扭转战局的是_______________指挥的镇南关大捷。
22、__________,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解放区,__________、_________ 、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________ 、___________ 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23、小明同学在学完第三单元的内容后,制作了以下的学习卡,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第三单元 |
| 人生名片 |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 | |
第9课① 革命 | 职业:革命先行者 | |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朋友圈:④ | |
第11课② 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 人生挫折:⑤ | |
单元主题:③ | 历史功绩:⑥ |
(1)请你帮他完成学习卡上的内容。
(2)请选择一个对你感触最深的有关孙中山的名言或革命行动,并叙述出来。
24、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_____,坚持改革开放。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_____,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25、《新青年》和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2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毁坏了人类文明的结晶。( )
27、经过:________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________;英军进攻虎门炮台,________等战死;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________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28、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实行______、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______》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30、1947年夏,刘伯承、(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1、一直被中国青年继承和发扬的五四精神是什么?(请说出三点)
3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如何?面对如此情况,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33、回眸过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写出此条约中破坏领土主权的条款内容。
(2)“…条约签订之日是台湾遭日本侵略统治的悲情岁月的开始,也是台湾人民坚决奋起,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不间断抗争的开始。”材料中的“条约”是指的是什么?
(3)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变法运动,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请说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5)1919年,北京一群青年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运动体现了什么样的性质?
34、某班同学以“重温党史,奋进追梦”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会议一 名称:古田会议 地点:福建 意义:__________ | 会议二 名称:遵义会议 地点:贵州 意义: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
图1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图2 四川甘孜泸定桥
材料三 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大公报》社评(1945年8月29日)
材料四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1)请将材料一“重要会议”的名片补充完整。
(2)从材料二图1、图2中任选其一,介绍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标注事件名称,主要从意义角度作答)
(3)上述事件铸就了哪些党史历程中的时代精神?
(4)材料三中《大公报》社评的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大家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5)如何看待材料四中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