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
A.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B.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D.要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3、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由此判断该题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护国战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4、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了我国的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5、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实质让中国回到几个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个国家是( )
A.俄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6、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A. 辛亥革命
B. 维新变法
C. 洋务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7、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我)辈为乱臣贼子。凡认识者,视(吾人)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形势的变化反映出
A.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B.革命时机已成熟
C.清王朝统治己不得人心
D.民主共和观念己深入人心
8、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史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B.1895年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
C.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D.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9、“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百团大战 C.全面内战爆发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0、下列被誉为“铁人”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11、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 )
A. 重工业部门 B. 轻工业部门
C. 第三产业部门 D. 运输业部门
12、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正确,存在明显的偏向,这种偏向指的是
A.绝对否定传统文化
B.彻底批判专制独裁
C.力宜传马克思主
D.坚决反对迷信盲从
13、在l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你知道“自我疗伤”和“温药慢治”分别指什么事件吗? (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1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兴建156个核心项目,先后施工1万个工业项目,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这离不开哪一国家的援助( )
A.苏联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15、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组建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
A. 兴中会 B. 中国同盟会 C. 光复会 D. 强学会
16、1901年,慈禧太后、光绪帝昭告参加条约签订的大臣:“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据此推测,材料中签订的条约为(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17、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9、图中“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刘少奇
D.朱德
20、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______和国民党领导的______。
22、洋务运动中,后期以“____”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
23、在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____________口号,__________运动学生们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24、____年6月,光绪帝颁布“____”诏,宣布变法,这场变法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为____。
25、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历史背景:______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6、经过:________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________;英军进攻虎门炮台,________等战死;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________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27、某中学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奁采访等,得岀结论:政策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问题一: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 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
(3)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十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 运动。
(4)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內容是在农村实行 。
问题二:分析对比:
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5)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2000多年的 制度; 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6)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7)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28、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 ①___;中央的代表人物是_ ② ;地方的代表人物是_③____、 ④_ 、左宗棠和张之洞。
29、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_____________召开,_____________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0、“……后来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这份宣言中以浓缩的形式出现。”这份宣言是发表于1848年的《________》。
31、日出东方,叩启天穹;漫天朝霞中,中国人迎来了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次会议不过匆匆一瞬,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却镌刻下新的历史标注。让我们回顾历史,感受党的丰功伟绩。
人物篇: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谁为党的中央局书记?
(2)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1978年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决策篇:
(4)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的主要制度是什么?
(5)改革开放以后,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外交篇:
(6)1971年10月25日,哪一历史事件使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
(7)1979年,中美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了哪一个国际性组织?
3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具体列举5条就可,不具体不得分)
33、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材料中的“辛丑”指的是哪一年?在这一年签订的是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有何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伟大的决策,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材料二:1987年的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他指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1)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材料中的“伟大的决策”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什么?材料中的“基本路线”的中心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一系列重要谈话"有哪些影响?(写出一点)
(4)请你评价一下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