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县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历史上中美领导人曾有过多次握手,对下列这组“握手”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最早与中国建交

B.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完全一致

C.中美重视两国关系发展

D.中美彻底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2、《训影楼回忆录》中记述到“一般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是,为什么大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     

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B.中国人的盲目自大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3、中共“八大”确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开展土地革命   B. 发展社会生产力

C. 镇压反革命   D. 发动文化大革命

 

4、清末有一位状元,面对民族危机,毅然弃官怀乡,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A.陈独秀

B.李鸿章

C.张謇

D.张之洞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与慈禧太后一起出逃的皇帝是( )

A. 道光帝   B. 嘉庆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法国   C. 俄国   D. 英国

7、某班要出期有关中国抗日战争方面的板报,不可能选用的史料是( )

A.卢沟桥事变   B.台儿庄战役

C.渡江战役     D.南京大屠杀

8、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乘坐火车出行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黄埔军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1973年,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说道:“过去中美是仇人,现在是朋友。”中美由“仇人”变成“朋友”始于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美签署《建交公报》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0、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1、被誉为“再造民国第一人”的是(     

A.孙中山

B.梁启超

C.蔡元培

D.蔡锷

12、我国人民掌握时间有了这样的变化: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我国

A. 群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重工业发展很快

D. 群众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13、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A. 中共七大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中共二大

 

14、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

A.巧渡金沙江后 B.强渡乌江后 C.四渡赤水后 D.强渡大渡河后

15、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甜蜜可知。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

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B.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C.阳奉阴违,静观其变

D.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16、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A.虎门销烟

B.圆明园遗址

C.八国联军侵华

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17、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A.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 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 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 资金少,规模小

18、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说明:

A. 刘少奇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   B. 民主法制遭到肆意践踏

C.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 造反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1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构想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同属_______,共同努力谋求__________”。

22、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_______(人名)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_______。1884年清政府在此地建立_______

2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正确内容(8分)

(1)山西籍文学家罗贯中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

(2)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_______

(3)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__

(4)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

 

24、___________》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_____。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___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的新时期。

26、______________设立后,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 __________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

27、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_______,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指挥下,取得_______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8、下图人物是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30、北伐战争目的:___________

主要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战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___________

胜利进军的原因:___________,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在屈辱中抗争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一巴掌”是谁打的?签订了什么条约?

(2)“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该材料评述的战争是哪一场?此场战争中侵略者在哪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3)如图为德国颁发的“为了胜利的战斗——中国战事纪奖章”,奖章将德国通用货币的图案“鹰抓蛇”改为“鹰抓龙”,侮辱中华民族之意昭然若揭。“中国战事纪奖章”所纪“战事”是哪次战争?侵略者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32、阅读下列材料:

……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这是何人上书道光帝的奏折?

(2)他在奏折中就鸦片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归纳他为自己的主张提出的理由?

(4)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33、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内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面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议下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统一战线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