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口号是时代的呼声,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停止内战争,一致抗日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他说:“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他是

A. 焦裕禄

B. 雷锋

C. 王进喜

D. 孔繁森

3、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互相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亚非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D.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该场景描述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太平天国运动

D.威海卫战役

5、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A.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6、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主旨的是(     

A.直接原因是鸦片的输入

B.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7、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 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8、“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王选

D.杨利伟

9、据下表推知,1980年﹣2015年的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     

中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对外贸易

(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5年

381.4

1154.4

4722.9

39600

引进外资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5年

27.05

102.89

593.56

1262.7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10、同学们在讨论遇到山体滑坡时的自救方法,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 应保持镇静,尽快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撤离

B. 如果来不及撤离,且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可以就地抱住身边的树木,并用衣物裹住头部

C. 当处于滑坡体中部无法撤离时,可以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

D. 滑坡停止后,迅速返回发生滑坡的地带,抢救被困人员和财产。

11、“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完全封闭了东北之敌陆上的逃路”。材料叙述的战役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2、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侵略者领导与指挥的“洋枪队”,和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这说明(  )

A. 太平军已攻陷北京城   B. 清军已没有抵抗能力

C. 外国势力开始侵华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3、《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晚清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4、妥协,读音是tuǒxié,汉语词语,意思是稳妥适当。敌对的双方,彼此退让部分的意见、原则等,以消除争端,谋求融洽的行为。下列事件通过“妥协”的方法解决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北洋军阀分裂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16、叶挺在《囚语》中写道:“十三岁时,曾手抄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汪精卫的《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及《民报》等书报,养成了一种对社会反抗的性格。此时约当宣统二三年,我私自把辫子剪去。”叶挺当时的思想最接近于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梁启超

D.孙中山

17、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要借助了三件武器——鸦片、商品、炮舰。英国使用这三件武器的先后顺序是

A.炮舰商品鸦片 B.商品鸦片炮舰

C.鸦片商品炮舰 D.炮舰鸦片商品

18、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9、小明想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他应该阅读( )

A. 《文学改良刍议》   B. 《狂人日记》   C. 《文学革命论》   D. 《新青年》

 

20、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 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 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 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新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

B.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在中共___________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22、________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________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3、《辛丑条约》 特点: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数目最庞大、________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4、近代科技文艺取得了长足进步。

(1)鲁迅的《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中国近代铁路之父________设计建造了京张铁路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的京剧《________》。

25、近代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世纪70年代,__________率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为实现国家统一,__________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率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使祖国统一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26、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请结合图片,完成下列填空。

(1)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______(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______。在此条约中,割____给英国。

(2)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他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______成立。

(3)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1937年,日军攻陷____,制造了惨绝人寰的____。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____,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

27、解放战争时期,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战役是

 

28、________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的作用是 ______

30、根据提示写出相关节日的时间或会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年月日)________

(2)升国旗、唱国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________

(3)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会议是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成立于1912年的什么政府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同年孙中山颁布了哪一文献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2)蔡锷、李烈钧等人在1915年领导的哪一事件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之前,孙中山等人也发动了一次反袁斗争是什么?

(3)1926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哪一军事活动?消灭湖南湖北的是哪一个军阀?

(4)1935年的华北危机,引发了哪一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抗日战争哪一年取得胜利?

3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并归纳其原因。

33、国共关系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近代历史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1)中国称发生在1840年的中英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则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材料一中哪一条款最能满足英国的这一愿望?

(2)材料二中的条约签于哪次战争之后?与材料一相比,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4)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