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侧这本杂志发行于辛亥革命时期( )
A.辛亥革命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国共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下图为晚清时期《时事报图画旬报》上刊登的《正阳门城楼》作者在赞叹其雄伟壮丽的同时,更是提及“逮庚子之役,联军入京,城楼遭毁,城墙炮弹之迹,或如蜂窝。”通过该图画我们可以了解和研究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军阀割据混战
3、历史学家郭廷以认为:“两千年来,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有造于日本者甚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于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不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与的最多最巨。”下列选项中能说明“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的最直接的一项是
A.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日本制定了侵略中国的计划
B.在近代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
C.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D.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冲击,延误了中国的工业化和民主化
4、有学者称:“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怀,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下列文献能够体现这一“情怀”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中国土地法大纲》
5、今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l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6、下组图片反映了我国( )
辽宁舰 歼-20战机 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
A.持续保护海域安全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不断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空间技术
7、某次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这在客观上说明了(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D.三大改造后期,存在问题
8、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 B.总理 C.参议院 D.全体国民
9、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定为6月3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 鸦片战争 B. 虎门销烟
C. 戚继光抗倭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10、下列人物中,不属于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的是( )
A.张作霖
B.孙传芳
C.袁世凯
D.吴佩孚
11、图中的①②处应该是
A.定都天京、天京事变
B.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C.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D.永安建制、天京陷落
12、“它被认为是农民革命的一个伟大理想,对于那些缺少土地、饥寒交迫的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来说,无异于是向他们展示了一个诱人的美丽的天堂。”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工开物》
D.《天朝田亩制度》
13、《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14、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A.中国允许俄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
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
D.从中国抢走了圆明园中的珍藏
15、能体现五四运动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6、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马首铜像流失海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虎门销烟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亚罗号事件
17、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
A. 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8、下图是反映瓜分狂潮时期的《时局图》,该图中老鹰代表美国,它在该时期提出了下列什么政策
A.片面最惠国政策
B.门户开放政策
C.以华治华政策
D.瓜分中国政策
19、票证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如图票证是某一时代的见证,这个时代的口号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文学作品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下诗句中反映中共一大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
21、到19世纪80年代为此,______割占中国北方领土________。成为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2、在下列横线上填上与之对应的事件的序号
A.西藏和平解放 B.《共同纲领》 C.土地改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E.三大改造 F.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G.一五计划完成 H.中共八大
(1)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 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4) 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
(5) 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 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7)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8) 在我国建国初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会议的召开也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911年4月,______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总督衙门,因寡不敌从,起义失败,历史上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1915年底,________、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25、太平天国希望建立理想社会而设计的土地分配方案是《______》;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______》,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26、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_______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述为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_”。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_______。
27、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 。
28、1915年,______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9年,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9、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______”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0、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______胜利,粉碎了日军“_____”的神话。
31、中国近代化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两位代表人物。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农民阶级发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请说出这次运动的名称。
(3)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进行的运动名称是什么?他们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主要阵地有哪些?
(4)中国近代社会探索近代化历程:19世纪60至90年代,学习西方技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习西方制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请依次说出中国近代探索学习西方历程中的四次重大历史事件。
32、小历同学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的说法正确吗?说明理由。
3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34、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编自黄朴民《泰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统一促进文化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阅读材料一回答,秦始皇“大一统”政治的措施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回答,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3)阅读材料三回答,唐朝哪一位名家被誉为“诗仙”?
(4)材料四中的元朝为加强对东南台湾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