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思想属于戊戌变法的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三民主义
D.民主自由
2、主张变法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黄兴
D.谭嗣同
3、泸州七中八年级某班的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如下资料: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新中国建设的探索
B.新中国的对外战争
C.新中国的协商与改革
D.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4、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也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15日,记者在12个小时中,就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5、对中国而言,五四精神就是一种现代的人文精神,正如胡适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发挥了先锋作用
B.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 五四运动扩大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 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6、今年(2020年)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多少周年
A.75年 B.99年 C.95年 D.105年
7、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指的是( )
A.棉纺织品
B.机器
C.枪械
D.鸦片
8、花儿是美丽的,人们很难把美丽的花与战争相联,但近代史上,发生在中英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却因它(罂粟)而起,并以它命名,给中国历史带来深远影响,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英国为了割让中国土地
C.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为了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9、下列历史人物当时共同的历史使命是( )
A.反抗外国侵略 B.推翻清政府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改造国民思想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了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体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秉承
A.民族平等原则
B.共同繁荣原则
C.民族团结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11、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这个学校是
A.京师大学堂
B.福州船政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同文馆
12、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 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④国民党政府始终坚持积极抗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热播剧《大江大河》里雷东宝兴奋地说“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只要大家努力干,厂子干好了,大家的收入就多了,以后再也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了。”这说明当时我国开始:
A.国有企业改革
B.资本主义改造
C.进行对外开放
D.农村经济改革
14、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了哪一主张
A. 自强
B. 自立
C. 求富
D. 扶清灭洋
15、下图照片中仰头大笑的是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小明认为乔冠华大笑的原因是1971年10月( )
A.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
B.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香港回归,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6、下列选项不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 )
A.汉阳铁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17、历史学习中,我们应注意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解释是关于史实的判断或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B.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D.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8、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A. 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 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19、下面是李小花同学进行主题式复习时整理的图片。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现固
B.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会议
C.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就
20、“一曲悲歌天地荡,红军血雨染湘江。惊涛骇起连天雪,烈火熊燃彻夜光。”与该诗句描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红军长征
B.飞夺泸定桥
C.百团大战
D.强渡大渡河
2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公路、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______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22、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___________、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和路线,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23、农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突出贡献。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24、(1) 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巨幅画_________,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
(2)冼星海创作的音乐作品_________,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25、1951年,以______为首席代表的西藏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促成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76年,叶剑英、华国锋一举粉碎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
26、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121页最后一段
落后原因:民族工业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压迫。
2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10月一举粉碎_______反革命集团;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8、1906年,A_______________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_______________》。
29、经过:1937年8月13日,________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30、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了14年,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的一章;19世纪末兴起的________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31、说说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的战术行动是什么?简述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32、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步入近代】
(1)标志着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经济工业化】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什么?写出此运动中在湖北创办的民用工业一例。
【政治民主化】
(3)写出20世纪初,以“民国”取代“帝制”的政治革命名称。
【思想科学化】
(4)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
【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5)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一例即可)
(6)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写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学史感悟】
(7)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感悟。
33、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哪个历史事件?举出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抵抗日军侵略的抗日队伍一例?
(2)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御侮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举出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例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从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哪些精神?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区土地改革1952年基本结束。据当年9月下旬的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年中,约有三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加上建国以前完成的老解放区,全国有90%以上的农业人口完成了土改,除了新疆、西藏外,只剩下大约3000万农业人口的地区,留待1952年冬天至次年春天进行。新区土改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全体农民的平均占有土地的私有土地制度。通过土改,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连同老解放区全国大约七亿亩土地,由此每年免除地租3000万吨粮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
——摘编自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材料二 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到1977年,农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有一些地方,农民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新区土地改革颁布了哪部法律文件?
(2)根据材料一,概括新区土地改革使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57年到1977年中国农民人均口粮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7年农民人均口粮水平出现的原因和1977年之后在农民人均口粮方面进行的努力。
(4)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致力于解决什么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