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 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B.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 都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D. 都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2、“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指的是
A.满汉地主阶级勾结镇压 B.中央与地方武装联合绞杀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4、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总统万岁 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成功 C.中华民国建立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陕甘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大别山根据地
6、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东北的沦陷开始于( )
A. 九一八事变 B. 双十二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八一三事变
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下列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
D.“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之一
8、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
A.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变法维新的序幕
9、下面是1950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统计表,据表中数据可知,到1952年( )
阶级 | 1950年 | 1952年 | ||
人口比例 | 土地占有比例 | 人口比例 | 土地占有比例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5 |
地主,富农 | 14.5% | 54.8% | 7.9% | 8.6% |
A.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度
C.农民走上人民公社道路
D.农村生产力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0、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的背景
A.国共第一次合作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北平谈判
11、下图是漫画《枪矛并用》,它可以帮助理解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鸦片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12、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八一三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旅顺大屠杀
D.九一八事变
13、探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是学习历史的重要任务之一,下列对事件的因果影响关系的探究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4、“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为中共的诞生做了思想基础 D.使民主和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15、“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以上这些内容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资政新篇》
C.《新青年》
D.《天朝田亩制度》
16、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他提出的口号是
A.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B.自强、求富
C.民主、民权、民生
D.实业救国
17、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有( )
①孙中山的号召和领导 ②都是革命武装斗争 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 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18、1843年英国获取“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力。”的权益是通过
A.《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1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其“新”首要是指( )
A.国家的独立自主
B.人民的当家做主
C.确立了社会主义
D.提高了国际地位
20、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八一”两字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是因为(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1、“_____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___________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_问题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的______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3、1839年6月3日__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__________海滩当众销毁。
24、填空题
(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中国近代探索相关的事件名称。
①自强求富开近代探索之先——_________
②变法维新圆救亡图存之梦——_________
③三民主义创民主共和之国——_________
④民主科学启思想解放之门——_________
(2)请列举与下列中国近代科技成就相关的科学家或工程师:
⑤铁路工程师__________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⑥化学家_______________发明联合制碱法。
25、《狂人日记》的作者是_____,中国共产党“一大”上选出的中央局书记是_____。
26、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地点。
(1)1956年,在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建成投产
(2)1980年,我国设立 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3)1988年,我国决定设立 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
(4)1978年,在安徽 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拉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7、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_______为司令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8、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10月一举粉碎_______反革命集团;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9、1894年,孙中山在________(地点)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_________,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30、学习历史,要了解历史的时序,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
材料一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词:①红卫兵;②大炼钢铁;③特区;④两个凡是;⑤一带一路;⑥原子弹;⑦小康社会;⑧公私合营。
(1)将材料一中的关键词的序号,填入下列时间轴对应的历史时期。
A: ;B: ;C: 。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王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今年暑假,小王计划去看望爷爷奶奶,并完成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为此,他搜集了一些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资料,下面几个问题,是他资料中的一部分,请你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改,其法律依据是什么?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变化?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什么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请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振兴乡村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32、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1)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两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
材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3、建国后,无论是巩固政权还是进行建设,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オ2.6亿美元,且均有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从1942年到战争结来,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有哪些共同点?
(2)据材料二,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有哪些变化?
(3)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