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北洋舰队始创于19世纪70年代,覆没于90年代。要想了解它的兴衰史,寻访其历史遗迹,可去(   

A.广州虎门

B.山东威海卫

C.辽宁大连

D.福建马尾

2、下图是美国军事专家贝文·亚历山大著作的封面,书中提到打败美军(     

A.中国工农红军

B.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3、1842年,英国侵略者割占中国的

A.广州 B.宁波 C.香港岛 D.厦门

4、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

A. 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B.增加教育投入

C.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D.实施希望工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来源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中国人不愿与他们接触,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为此,英国认为有必要

A.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在北京划定使馆界

C. 要求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D. 在中国开设工厂

7、2019年,一位科学家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荣誉背后,是他50多载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执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对“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初心的坚守。这位科学家是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屠呦呦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长征的过程“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这里所说“战略目标”是(     

A.巩固政权,冲破“围剿”

B.革命转移,北上抗日

C.宣传革命,播撒火种

D.拨乱反正,统一思想

9、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19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

A. 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B. 俄国从圆明园抢得大量财物

C. 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D. 获得2 100万元赔款

 

10、“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的分界线,之前列强侵华的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成了“投资+特权”。作出此判断依据的史实是(     

A.清政府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

D.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11、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自己领导的人民军队

D.必须建立起人民政权

12、《部分抗战歌曲创作时间表》

 

创作时间

抗战歌曲代表

1931年﹣1935年

《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937年

《松花江上》

1937年﹣1945年

《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据上表,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A. 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 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 宣传中共的抗目方针

D. 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13、下列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这张节目表应出自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4、中国近代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虎门条约

15、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

C.袁世凯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D.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 长征胜利结束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七七事变

17、(2016·山东滨州)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 鸦片战争的炮声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甲午战争的惨败   D. 中华民国的成立

 

18、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19、某校八年级几位学生在一次晚餐用餐过程中, 七嘴八舌地再现了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 甲说: “指挥者是彭德怀。” 乙说: “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路线, 摧毁日伪军据点。”丙说: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仗。” 丁说: “这一战役开始于 1940年。” 以上四位同学中肯定有一位记错了, 他是 (  )

A. B. C. D.

20、下面是对我国一份近代历史文献的描述,该文献是(     

①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对于鼓舞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带有很大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_______

22、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______

 

23、1927年,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领导革命军发动了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4、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_____“状元实业家”是____;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是____

25、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A_______________:在中法战争中,扭转战局的是_______________指挥的镇南关大捷。

26、“南美解放者”------

 

27、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 ______(人物)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状元实业家______(人物)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

28、请根据题干写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

(l)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厂____________

(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

(3)中国抗战期间第一次大捷_____________

(4)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______________

(5)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___________

29、回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图表

时间、地点:__________年9月,___________

内容:(1)通过《 ______________》,起到____________的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3)改北平为________,作为新中国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_________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建立_____________以缅怀革命烈士

30、写出一个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关于解决燃料供应问题的著名民用工业: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办理?手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反对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为学习西方练兵方法而掀起的一场什么运动? 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陈独秀高举这两面大旗发起什么运动?

32、说出抗美援朝的目的。归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并简述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3、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指出在这一伟大构想的指引下我国进行的成功实践。

(2)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海峡两岸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做了哪些努力?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二: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度掷黄金。

材料三:  百年求新为图强,挽救危亡看康梁。中山更要建共和,天下无人奉君王。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事件(举出四例)?

(2)材料二中,“卅年求富更求强”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说明它的地位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海面未收功一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精神?

(4)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