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
C.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有时也可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D.《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星期四开展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环境保护专家给我们讲了有关许多环境保护的知识。(把“许多”移到“知识”前)
B.展望未来,亚洲再次站到了引领历史发展的前列,我们长于斯,生于斯,前途命运维系于斯。(把“长于斯”和“生于斯”调换位置)
C.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使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3、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 )的环境中。
A. 干燥 B. 寒冷 C. 温暖
4、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是吴伯箫的一篇散文,他顺着自己的思绪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5、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 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 “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 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2】找出与“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文名句填空。
(1)微君之躬,_________?(《诗经·邶风》)
(2)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5)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体验,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文字分别刻画的是哪一位共产党领袖人物或红军将领?
①“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节选自“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②“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节选自“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2)《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你更喜欢哪一个书名?说说你的理由。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椰子树吃苦
①云南与海南接壤,气候相似,有人就将海南的椰子树移植了过去。椰子树在云南长势喜人,云南人以为这下子可以喝到新鲜的椰子汁了。然而,事实却令人大失所望。海南的椰子树在云南只长个头,不结果,真把人急坏了。
②云南人请来专家,为椰子树的“不孕症”进行诊断。专家对生长在云南的椰子树诊断后,说椰子树不结果,是因为缺少一种特殊的营养。云南人说什么肥料都用过了,不可能缺营养。专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南人不明所以,这椰子树吃什么苦啊?专家接下来的行动,更让云南人大跌眼镜。专家在每棵椰子树的根部,都浇上了盐水。第二年,云南人就吃到了甘甜的椰子。
③原来,海南四面环海,土壤中含着盐分,椰子树是因为吃上又苦又咸的盐,才结出了又香又甜的椰子。而云南的土壤中不含盐,椰子树没有吃上苦,反而不尽如人意。
【1】结合文章内容,为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使前后衔接自然。
【2】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苦难是一种营养。请你以之为主题,写一段演讲词。
写作提示:结合文章内容;不少于100字。
9、按要求作文
每一次拼搏,都铺垫了成功的道路;每一颗汗珠,都铸就了今后的掌声;每一次的努力,终将创造我们的高光时刻,那些蓄过的力,流过的汗,拼搏过的痕迹,都会变成此刻的光。
请以“我的高光时刻”为题,写一篇叙事类文章。
要求:①卷面整洁,字迹工整;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