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潺潺(chán) 眼眶(kuāng) 汩(gǔ) 暴风骤雨(zhòu)
B.卑鄙(bǐ) 穹顶(qióng) 妩媚(fǔ) 分崩离析(bēng)
C.缅怀(miǎn) 襁褓(qiǎng) 懈怠(dài) 强词夺理(qiǎng)
D.瞭望(liào) 窈窕(tiǎo) 棱角(líng) 怒不可遏(è)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头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 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该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 在他杂乱无章的房间里,我终于找到了那本册子。
D. 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形式活泼,节奏自由,作者贺敬之与丁毅共同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
B.《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尽管选材角度不同,但都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且可以互相启发的。
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号”是名和字之外的称号,一般用于自称,以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号六一居士。他的号表现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庆假期上映的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 用七个小故事展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
B.近年来,外国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汉语作为到中国寻找梦想的工具。
C.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与其消极悲观,倒不如放开手脚,去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D.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坐
宋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
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
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此诗作于晚年。
(1)这首秋夜即景诗,第一、二句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的描绘,渲染了秋天___________的氛围。
(2)有人评“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见其品格”,第三、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6、(1)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2)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4)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5)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7)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丽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甲)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鞘翅却是黄色、红色或棕色的,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颇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乙)快看啊!这里有一种会缝纫的蜜蜂。它剥下开有黄花的刺桐的网状线,采集了一团填充的东西,很骄做地用它的腮带走了。
思考:《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有“昆虫的史诗”的美誉,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选段加以分析。
8、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②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③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④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⑤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破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 在共军蜂拥渡河的时候,这些飞机企图炸毁铁索桥,但炸弹都掉在河里,溅起一片水花。
⑥安顺场和泸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⑦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这包括从班长直到军长的全部军官,尽管这些人很年轻,平均都有八年的作战经验。所有的连长以上的军官都有文化,虽然我遇见过几位军官,他们参加红军以前还不能认字写字。红军指挥员中的伤亡率很高。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的。一位外国武官曾经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红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在南京发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最后清剿”中,红军军官的伤亡率往往高达百分之五十。但红色军不能经受这样的牺牲,因此后来采取了多少要减少有经验的指挥员的生命危险的战术。虽然这样,但在第五次江西战役中。红军指挥员的伤亡率还是平均在百分之二十三左右。关于这一点。在红区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证据。通常可以看到,二十刚出头的青年就丢了一只胳膊或一条腿,或者是手指被打掉了,或者是头上或身上留有难看的伤痕——但是他们对于革命依然是高高兴兴的乐观主义者!
(节选自本书第五、第八篇,有删改)
【1】概括选文记述的主要事件(不超过8个字)
【2】赏析文中划线句。
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
【3】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篇景物描写渲染了泸定桥凶险难攻的特点,烘托了下文红军战士夺桥的异常艰难。
B.第③段“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难以想象红军竟然在空铁锁、湍急河流、敌方机枪阵地这样的情形下过桥。
C.第④段主要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红军战士进攻的迅猛。
D.第⑦段写红军军官习惯说“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主要是为了解释下文红军指挥员伤亡率高的原因。
【4】孔子说:“勇者不惧。”请结合以上选段,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孔子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9、请以“这样多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