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书评价“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二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这最有可能是在赞颂中国古代哪一帝王?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元世祖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荒地的开垦
B.农民的出现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有许许多多历史精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A.四方羊尊 B.青铜面具 C.司母戊鼎 D.青铜立人像
4、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②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③农民起义的爆发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各项叙述,与北京人情况不相符的是
A.直立行走
B.人工取火
C.使用打制石器
D.过群居生活
6、“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是
A.打制的石器
B.磨制的石器
C.骨器
D.青铜器
7、它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发源于青藏高原,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11世纪,其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它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8、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在不断提升。结合所学知识排列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 )
①陶器②铁器③石器④青铜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9、下面两幅图共同反映出唐代社会的( )
A.经济繁荣
B.教育发达
C.包容开放
D.民族和谐
10、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出现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1、下图农业生产工其出现在什么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北朝时期
12、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下列古代科技著作最能体现这一精神,并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1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并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后来获得了这个地方的租借居住权。“这个地方”是( )
A.澎湖
B.台湾
C.香港
D.澳门
1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修养生息政策
B.开明民族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6、“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的情况。下列战争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
D.城濮之战
17、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爆发在( )
A.公元前三世纪末
B.公元前三世纪初
C.公元前二世纪末
D.公元前二世纪初
18、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
B.黄帝、炎帝
C.黄帝
D.禹
19、治疗疾病不如预防疾病。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倡了这一理念。这部著作是( )
A.《史记》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20、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包括( )
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法律严苛④ 秦二世更加残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1、__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2、性质:统治阶级为________展开的争战
2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商鞅的建议,焚书坑儒。
错误: 订正: .
24、_________年,隋朝建立,以长安为都城;____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25、______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朝开始。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朝代。
(1)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
(2)581年杨坚建立的朝代——
(3)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4)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7、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解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____
28、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享有“诗仙”美誉的诗人是_____;杜甫的诗反映了某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有“_____”之称。
29、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____”。
30、西汉的建立:建立者:_________(汉____祖);建立时间:_______;都城:_______。
31、用实线把左右相关的两项连接起来
老子 《韩非子》
韩非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道德经》
祖冲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大明历》
3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___________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曹操采用___________的措施,组织军队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为统一黄河流域打下了基础。
(3)北朝贾思勰编写的《___________》,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3、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摘自《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治国思想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韩非思想与孔子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的这一举措对后世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