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昭通市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雪碧、可乐、矿泉水等饮料,是家家户户深受欢迎的夏令饮品。

B. 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C. 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培养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 清华大学即将校庆,众多莘莘学子纷纷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2、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退guì  yǎo  白洋dìng

Bsuí  zhǐ  蹿一蹿cuàn

Cjīn  fú   巍巍chàn

Dtí hài  击炮pò

 

3、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赠。②琼:美玉。琚(jū)佩玉。③瑶:美玉。④玖(jiǔ):浅黑色的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B.《木瓜》“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远高于受赠的东西,体现了主人公对情意的珍视。字面上看写的是两个人相互赠送礼物,而实质上是表达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女子互赠食物以定同心之约。

C.《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诗经》名篇之一,本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很紧密,这可以从投给“我”的东西得到应证。诗中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D.《蒹葭》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情绪。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nì)迹了,准备迎接风雪(zài)途的寒冬。

B.融雪处(lǒ)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líng)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C.我们(shí)级而上,威严的(qíong )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D.玉龙雪山晶莹夺目,(zhù)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xuán)神迷啊。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①,完成后面小题。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注释】①白居易曾先后担任杭州、苏州刺史,江南在他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因病回洛阳,十余年后,写下了《忆江南》。②早晚:何时

(1)下列诗句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请简要分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蕴含的动静结合之妙。

(3)试分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诗在这两首组诗中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10分)

(1) ,朝露待日晞。

(2)常恐秋节至,  

(3东皋薄暮望,  

(4)   ,猎马带禽归。

(5)   ,北风江上寒。

(6晴川历历汉阳树,  

(7)   ,波撼岳阳城

(8)   ,烟波江上使人愁。

(9)《红楼梦》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陥泥中。《爱莲说》中意思与之相

近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傅雷家书》是--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__________(人名)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________、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钓虾 鲁彦

①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澈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②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选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

③“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

④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⑤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⑥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

⑦“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

⑧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

⑨“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

⑩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

“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

但我又早已拿着钓竿、蚯蚓,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边去了。

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

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了两三段,当柴烧了。

“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 

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

(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动,文章有删改)

1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

2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加点的词赏析下面句子。

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4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我”的心理。

(1)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2)“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二:

利哈乔夫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请以“教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引用、抄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