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珠海市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B.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必须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C.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D.由于青少年缺乏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chú使(chāi跚(mán滋暗长(qián

B.suō) 记zǎi)   雕lòu)   重峦叠zhàng

C.临(bīn制(è)   维(xiān) 惟妙惟xiāo

D.味(xìng)  舻(zhú)   作) 不折不ráo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①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

②下笔自然有所依据

③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

④游历不但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⑤不只单靠书本,两者是要相辅而行的

⑥而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造就广阔的心胸

A.③②④⑥①⑤ B.①⑤③②④⑥ C.①④③②⑤ D.①⑤④⑥③②

4、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惊心动魄   振耳欲聋   白手起家   无怨无悔

B. 一丝不苟   屏息敛声   摧枯拉朽   殚经竭虑

C. 如梦初醒   沉静自若   英勇善战   从容不迫

D. 眼花瞭乱   空空荡荡   锐不可当   万众瞩目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汴河亭

唐·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广陵花盛”四字交代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尾联直抒胸臆,对隋炀帝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进行了严肃的评论和嘲讽,来劝谏当今统治者。

【2】本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世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红”字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字眼,“红军”“红星”“红小鬼”……请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对“红”字内涵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文章主体部分以    为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曹操遇见沧海,杨绛遇见老王,宗璞见紫藤萝,鲁迅遇见藤野先生……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