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     

A.A

B.B

C.C

D.D

2、在修建都江堰时,李冰采用了工人的建议,先用火焰烧石,再用冷水刺激使岩石爆裂,成功开凿了宝瓶口。这体现了都江堰(     

A.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B.是一座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C.工程技术遥遥领先世界

D.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力

3、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元朝时期形成新的民族是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蒙古族

D. 满族

4、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云南元谋

B.浙江河姆渡

C.北京周口店

D.湖南道县

5、下图文材料可用于说明唐代(     

曲辕犁将以前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且便于调头和转弯,节省了人力和畜力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民族交融的发展

6、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朝秦暮楚、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这些事件(成语或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

A.和平稳定的历史

B.诸侯争霸的历史

C.经济发展的历史

D.百家争鸣的历史

7、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8、黄河流城、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的史前文化既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风格相近的彩陶文化,这表明中华文明(       

A.一脉相承于云南元谋

B.以彩陶文化为发展顶峰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由南北向中原依次汇聚

9、以下历史事件中,发生于商末周初,并被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用作创作背景的是(     

A.武王伐纣

B.阪泉大战

C.涿鹿之战

D.盘庚迁殷

10、《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朝“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11、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而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重文轻武

12、假如你是一名明朝的地方官员,有要事进京参见皇帝,你应该去:

A、南京   B、长安

C、西安   D、明朝

 

13、假如假期中你要去参观半坡遗址(注意,疫情期间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非必要不外出,倡导就地过寒假过年),应该购买去哪的车票(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西安

C.山西大同

D.云南元谋

14、清初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一对台措施的最主要意义是

A.促使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B.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

C.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D.标志台湾成为中国一个行省

1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李阳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16、经典诵读、传承文化。《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请问“楚汉争”的结果是

A. 陈胜取得胜利   B. 吴广取得胜利   C. 刘邦取得胜利   D. 项羽取得胜利

17、《道德经》反映了

A.老子的思想

B.孔子的学说

C.墨子的主张

D.韩非的理论

18、作品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的唐代诗人是

A.屈原

B.杜甫

C.辛弃疾

D.关汉卿

19、1368年,农历戊申年,猴年,明朝洪武元年,大明开国。这一年标志着在中国统治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结束。从此大明王朝开始了长达276年的统治时期。那么1368年是属于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7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20、日本学者山田罗谷翻译《齐民要术》时曾说:“我从事农业生产30余年,可以和老农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其依据是《齐民要术》

A.强调农业遵循规律

B.作者是北朝祖冲之

C.重点介绍了手工业

D.创制最先进的历法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_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______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唐朝农民创制的新型农业灌溉工具是______。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水稻优良品种______,提高了粮食产量。

23、______年,曹操和袁绍在 ______进行决战。曹操采取 ______、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 ______打下了基础。

24、考古学者在位于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发现房屋主要是________建筑,还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应该可以推断出_____ (遗址名称)。

25、唐朝时,为中日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是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________率领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

(2)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由________________领导的。

(3)184年,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领导人是________

27、公元________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________(人物)将都城迁到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28、____》是元末明初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29、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中国古代_______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0、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_____”,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三、连线题(共1题,共 5分)

31、

II 半坡原始聚落居所   多采用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原始聚落居所   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农耕时代北方主要农作物   种植水稻

农耕时代南方主要农作物   种植粟

 

四、列举题(共1题,共 5分)

32、依据提示写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项羽率领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2)曹操率军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3)前秦与东晋之间爆发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五、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3、创新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秦始皇首创的什么制度?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起兵反叛。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3)针对材料三描述的现象,西汉的汉武帝采取了什么建议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四:古________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这条路,中国将丝绸、瓷器等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葡萄、石榴等。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

——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左图“____________”应该填写什么?上图A处是这条“通商易货之道”的出发点,A处应该填写哪一地名?这条“通商易货之道”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