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B.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C.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D.新冠疫苗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被公众寄予厚望,是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硬仗的一个关键所在。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名著,使我的语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B.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
C.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色。
D.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3、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把“认真研究”和“仔细调查”调换位置)
B. 这场足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胜败”改为“胜利”)
C. 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缺乏”后加“的状况”)
D. 这本书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将“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删去)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绚丽(xuàn) 缄默(jiān) 苍劲(jìn) 戛然而止(jiá)
B.颠簸(bǒ) 彷徨(páng) 穹顶(qióng) 挑拨离间(jiàn)
C.矗立(zhù) 懈怠(xiè) 妩媚(wǔ) 暴风骤雨(zhòu)
D.驰骋(chěng) 汩汩(gǔ) 衰竭(shuāi) 强词夺理(giǎng)
5、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作者自注“苦宫市也”,可见诗歌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心忧炭贱愿天寒”,用心理描写写出卖炭翁反常的心态,反映了他悲惨的生活境遇。
C.“手把文书口称敕”,写出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刻画了卖炭翁虽受压榨欺压但敢于反抗的形象。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写出了宫使什么样的形象?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8分)
(1)海内存知己, 。
(2) ,悠然见南山。
(3)人生自古谁无死, 。
(4) ,化作春泥更护花。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6)成长的道路上,既有春风和煦,繁花似锦;更有荆棘密布,泥泞曲折。我们要以《行路难》一诗中:“ , ”的精神,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原名是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国家)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在这本书中,你最感兴趣的人是哪一位?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书中描写的事迹。
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来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收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增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1】下列最符合文章内容的标题是( )
A.读书和学识
B.阅读和研究
C.泛读和浏览
D.精读和背诵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一种不好的读书方法。
B.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C.第③段的几则材料是依据古今中外的顺序安排的。
D.第④段画线句中的“门”和“钥匙”在文中各比喻的是“某个问题”和“某个观点”。
【3】下列不属于读书取得“理想的效果”的一项是( )
A.有助于透彻地理解著作内容从而丰富学识。
B.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C.能够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
D.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9、大作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身影,令人震撼;“跳水皇后”吕伟“飞天”凌空的身影,令人赞叹;戴明盟驾驶“歼-15”成功着舰于“辽宁号”的身影,令人自豪。
回首过往,也会有无数的身影从脑海掠过,或忙碌奔波,或矫健敏捷,或悠然自若,或默默守望……
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身影,触发过你的情思,影响着你的成长。请以“那身影,令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不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等;(3)除诗歌外,体裁不限;(4)不少于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