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省曲靖市初二上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阅读下而的古诗,完成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①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②万籁:指各种声响。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的行踪。“清晨”交代时间“古寺”交代地点,并照应诗题“破山寺”。

B.颔联写“曲径”连通着幽静的景致,“禅房”掩映在花木的深处,写出了古寺的静谧祥和。

C.颈联以“山光”能愉悦鸟的性情类比。自己在看到水潭中的倒影时,感觉世俗之心也被洗涤干净了。

D.尾联写敲钟击磬的声音,打破了禅院的寂静,表现出作者对寺庙诵经念佛的嘈杂声的不满和无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明的叔叔热爱阅读,喜爱艺术,闲暇之余写写文章,偶有发表,真是附庸风雅

B.这位摄影大师极善于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想当年离开家乡时,父母曾耳提面命,教会我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D.他们原来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毕业后各自回到故乡,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道目光就像一把(cèng)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zhóu),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B.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cǎi)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jìn),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C.还没等观(zhòng)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qiǎo)然不惊。

D.什么样的(bò)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shà)那欢愉呢?

4、(品一品)

逛完庙会,同学们纷纷在朋友圈中留言,表达感想。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热闹的庙会、喷香的美食,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有滋有味的春节。

B.在庙会上,我亲身体验到了戴月轩湖笔的制作,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庙会中的民俗展示、非遗展演等活动,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一下拉近了

D.我期望未来的庙会能够传承中华文化中最传统和最精华,并让它产生新的活力。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

B.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与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C.全诗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结合,参差错落,能充分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D.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请简要分析本句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文言诗文填空。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5)斯是陋室,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6)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乡思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雁门太守行》中引用典故写出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春望》中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诗人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他成功了。”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_____,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被他的家人辑录为《_____》,他在书信中分别从_____________、艺术等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指导。

【2】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位___________的母亲(提示:人物形象)。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寂寂茅檐草

路来森

①记忆里,茅檐草总是那样的黑,阳光下,却映着一些油质的亮色。岁月的皴染,竟是那样的深刻而宁静。

②乡居的日子里,年龄尚小,常常会欢喜地看着房前的茅檐草。毫无理由,只因屋檐就在跟前,站在庭院中,举首即能望见。在一个个早晨,或者黄昏。

③母亲在堂屋中做饭,风箱拉得咕哒咕哒地响。锅底下燃烧的是柴草,一股股黄浓的烟,从堂屋门口冒出来,然后,穿过茅檐草的空隙,逸向空中。茅檐草很密,草隙也密,浓烟,便被梳理成一缕缕、一丝丝,成为了一种苍青色。苍青色的烟,轻而淡,袅袅娜娜的,柔软而缠绵,像缠绕在心间的理不清的思绪。这种情状的烟,似乎更具备一种“炊烟”的特质。我常常凝神看着这丝丝缕缕的炊烟,在檐草间飘逸,然后,散逝在杳渺的蓝天里,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兴奋。觉得很美,美在何处,又无从说起。

④檐草间的烟散去的时候,母亲的风箱声早停了。我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茅檐草,在我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它的黏稠的烟火味。

⑤夏天里,雨水多。天空中偶然飘过一块云,大地上也许就会落下一场雨。

⑥落雨的时候,我们大多憋在家中,隔窗望雨。想来,对于孩子来说,那里面是有一种忧郁的闲适和惬意的。望雨,率先盈目的自然是茅檐草的雨景。雨越下越大,檐草上落下的雨,成了一条条线,一条条线排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幕幕“雨帘”。透过“雨帘”望去,庭院中是弥漫的水汽和雾气,那种隔而不隔的朦胧情景,仿佛一幅青烟水墨,有着神话般的境界,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憧憬。“大半生,清空对雨帘”,后来读到这样的句子,心绪里就难免生一份湿湿的怅惘。一场急骤的雨,当是另一番景象,茅檐草流淌的,不再是雨滴,不再是雨线,而是倾泻一檐瀑布。看不到庭院内的景象,天地混沌,壮观而惊骇。

⑦一天天,一年年地下来,茅檐草日趋陈旧,像所有的生命那样,无可奈何地走向腐败。陈腐的日子,使它的颜色越来越黑,败如絮。剩下的只有那不渝的坚守。坚守衰败中的那一份寂寞,腐朽中的那一份无奈。寂寥的日子,只有风轻轻地拂过,留下,或者带走一些尘埃,一些落寞的时光。也许,某一天,会有一粒草籽落在屋檐上,然后,生长成一棵莠草,从春到秋,摇摇曳曳的,直至生命的枯萎。也许,某一天,会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望着那棵枯萎的莠草,发出生命如斯的一声叹息。悲凉油然而生,觉得世事大抵如此:该去的是都要去的,旧的消失,才会有新的诞生。情味,是淡而愈永的。

⑧如今,房屋都变成了楼房瓦屋,已然很少见到覆草的房屋了。茅檐草,已成为记忆中的影像。我常常忆及它,是因为它最具有乡村的味道,是我回望故乡的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⑨檐草、雨滴、炊烟、麻雀、雪霰,还有掠过茅檐的风……

(选自《邵阳晚报》,有删改)

1文章回忆了与茅檐草相关的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苍青色的烟,轻而淡,袅袅娜娜的,柔软而缠绵,像缠绕在心间的理不清的思绪。

3从全文看,文章以“寂寂茅檐草”为标题有何妙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是你给了我力量》  要求: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