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与历史典故有关。以下成语与典故搭配有误的是( )
A.卧薪尝胆-吴越争霸
B.揭竿为旗-陈胜吴广起义
C.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D.四面楚歌-淝水之战
2、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夜市
C.景德镇的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
3、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最先称霸的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4、 下图是元代交通路线及马可·波罗行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朝交通发达得益于元代指南针的发明
B.马可·波罗只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C.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D.伴随元代对外贸易,外国人第一次来到中国
5、在商代某遗址中发现了这样一段卜辞: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意思是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疫疾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这段卜辞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记事的结绳上
B.龟甲或兽骨上
C.竹简或木犊上
D.纸上
6、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A.战国 B.秦朝 C.东汉 D.西汉
7、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8、“王(王导)与马(司马睿),共天下”出现的朝代是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9、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0、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A. 改革是大势所趋
B. 社会转型是大势所趋
C. 统一是大势所趋
D. 发展是大势所趋
11、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框架,下列这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 加强文化控制 B. 加强经济管理 C. 加速统一进程 D. 巩固国家统一
12、聊城市实验中学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到如下材料:“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蒙古灭西夏与金”“忽必烈改制”“定都大都,灭亡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南宋与金对峙
B.蒙古族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南移
D.宋元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
13、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这表明孝文帝( )
A.注重经济发展
B.强调保留鲜卑传统
C.改革北魏官制
D.坚决推行汉化措施
14、明末因为朝政腐败,社会动荡,陕西大旱。爆发农民战争,成为起义军主力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军
B.张角起义军
C.黄巢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
15、北京人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是
A.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B. 说明他们能够直立行走
C. 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D. 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16、“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上文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拜祭何处时的祭文。( )
A.中山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汉武帝陵
17、台湾著名专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当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战争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三不政策”
18、如下图是李扬同学收集的一组唐代历史文物图片,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唐戴锥帽女子骑马图》 《弈棋仕女图》 《吹排箫乐伎壁画》
A.多彩的文学艺术
B.活跃的中外交流
C.繁华的都市生活
D.开放的社会风气
19、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下列人物及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
A.抵抗外来侵略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祖国统一
20、“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上述建议的目的是( )
A. 加强思想控制 B. 实行分封制 C. 削弱相权 D.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21、公元前____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明帝时,派____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22、春秋后期楚国人(____),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书中。
23、唐朝时期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 )和( )。
24、识《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1)魏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
(2)蜀国的都城在____________。
(3)当时我们耒阳属__________国。
25、___________改国号为___________,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6、宋金达成和议,双方约定以______至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27、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______和______。
(2)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是______。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
(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______。
28、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它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成。
29、下图是《战国七雄图》,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入下列地点的相应英文字母号码。
A.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B.“围魏救赵”中的重要战役
30、秦国完成统一的原因(条件):
(1)客观条件:①_____________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________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③_____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2)主观条件:秦王_____雄才大略,重用人才;策略得当——先后灭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将下列历史人物和其相关内容连线
蔡伦 494年迁都洛阳
华佗 建立吴国
张角 创编“五禽戏”
孙权 改进造纸术
孝文帝 创立太平道
32、列举宋代时期的造船业发达的城市。
33、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惠州市某校七年级同学准备进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的问题探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1)材料一中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阅读材料一说出这是什么水利工程?并概括说出该水利工程两项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材料二中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名称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3)材料三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请概括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作用?
材料四: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财,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4)依据材料四,请概括汉代“文景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