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盐城市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约500项左右的专利成果。

B.各种奇思妙想和工匠底蕴,令国货不再仅是物美价廉的中低端产品,成为品质和潮流的引领者,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C.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100岁华诞的到来,100年风雨砥砺,100年沧海桑田,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D.这段时间惊喜连连,“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并顺利传回图像信息。

2、下列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项(   

A. (sāng)   杂(rǒng)   望(liào)   怒不可(è)

B. 汩(gǔ)   级(shí) 角(léng)   目神迷(xuàn)

C. 蜒(wǎn) 眼(kuàng) 驰(chěng) 接而至(zhǒng)

D. 日(yì)   涡(xuán)   动(rú)   扶摇而上(tuán)

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证明桃符在宋代已向春联过渡。

B.每逢春节,人们不仅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但贴了年画增加喜庆气氛。

C.写对联,上下联要字数相等、平仄结合,且含意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当对联与书法美妙结合时,便形成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将“传承”和“保护”互换位置)

B.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我区的公安交警入社区、进校园、下农村,开展一系列宣传。(将“进校园”和“下农村”互换位置)

C.“十三五”时期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古籍家底基本摸清、古籍存藏保护条件明显改变。(把“改变”改为“改善”)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删去“能否”)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任选一个角度欣赏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尾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2)中原乱___________________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3)晏殊在《浣溪沙》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怅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5)请把李清照的《如梦令》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水浒传》节选,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吴用道:“我得异梦,亦是如此,与贤弟无异,因此而来。今得贤弟到此最好,吴某心中想念宋公明恩义难舍,交情难报,正欲就此处自缢而死,魂魄与仁兄同聚一处。身后之事,托与贤弟。”花荣道:“军师既有此心,小弟便当随从,亦与仁兄同归一处。”似此真乃死生契合者也。有诗为证:“红蓼中托梦长,花荣吴用各悲伤。一腔义血元同有,岂忍田横独丧亡?”

吴用道:“我指望贤弟看见我死之后,葬我于此,你如何也行此事?”A道:“小弟寻思宋兄长仁义难舍,思念难忘。我等在梁山泊时,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讨南征,建立功勋。今已姓扬名显,天下皆闻。朝廷既已生疑,必然来寻风流罪过。倘若被他奸谋所施,误受刑戮,那时悔之无及。如今随仁兄同死于黄泉,也留得个清名于世,必归坟矣!”两个大哭一场,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死。

文段中的A是______(人名)从这两段文字看,吴用自缢而死的原因是________,而A自缢而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三)现代文阅读

“手上”的亲情

  年关将至,对于许多忙碌了一年的人来说,总算可以放慢脚步,休息一下了。可对他来说,却意味着更加忙碌的开始——一周前,父亲就在电话里反复催促他回来,好帮着家里做元宵。

  可他却不是很乐意,因为做元宵太辛苦了,也挣不到什么钱。

可最终,他还是回来了,懒洋洋地跟着父亲来到厨房。跟往年一样,先要做元宵馅料,他开始在滚烫的大锅里化米糖,并不停地搅拌,父亲则在一旁添水,什么时候添水,每次该添多少,父亲都能掌控得丝毫不差——一靠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感觉和经验。

等米糖化开后,便要将锅移至炭火上,改用小火热炖,期间要陆续加入冰糖、桂花酱、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等辅料,每样辅料的比例,以及加入时的温度火候,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有分毫之差,“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来的元宵,在香甜上有层次感和传统味。”父亲解释道。

馅料做好后还需要晾晒22个小时,“这样才能自然蒸发掉多余的水分,锁住馅料的醇厚味道。”父亲告诉他,“这需要耐下性子,急不得的。”

父亲这套秉承家族传统、坚持制作元宵的方法,太费事、费力了,让习惯快节奏生活的他难以接受,也让他打心底里有一种排斥感,他暗下决心:明年打死也不回来帮父亲了。

  馅料一旦晾晒好,忙碌便真正开始了——被糯米粉团妤的它们要被放入簸箩中,来回滚动撞击数次,再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捞出沥干。之后再次放入簸箩中滚动撞击,又浸水、沥千,如此反复五六遍,直到成型的元宵变得润和饱满。

  他嫌反复的遍数过多,于是便希望少来几遍,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唯有这样,做出的元宵才能又糯又有嚼劲,才是真正的‘上品吃食’!”

又提到了“唯有这样”,他有些反感,觉得父永顽囤不化,“一到两遍又能怎样?反正又没顾客知道!”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父亲是决不允许他少来的。

  好在,元宵节最终过去了,他也不用再忙了,回城前的那天晚上,他跟父亲说,我们办个元宵厂吧,用机器生产速冻元宵,生产起来既轻松,产量又大,还能批量送进省城里的超市里去卖,赚钱比现在多得多!“而且,所有的程序都有电脑自动调配好,无需您事事亲力亲为。”

  不料,父亲却摇了摇头:“手工制作能保证原汁原味,透着浓浓的团圆之气,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吃起来不仅口感差,有的还会粘牙,没有手工的好吃。”

“管他粘不粘牙,只要能赚钱就行!”他不服气地回应道。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说,你知道过年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排队来我们家买元宵吗?他们很多都是专门开车前来,而且一买就是好几袋。

他迷惑地摇了摇头。

  “是因为我们的元宵口感好,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的游子,都说,吃着我们家的元宵就能回忆起小时候,说那是儿时故乡和妈妈手工的味道,因此,我一定要坚持手工做,那怕是再累,再繁琐!”父亲坚定地说道。

  他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原来,这正是父亲坚持手工做元宵的原因所在。是的,对父亲来说,那传统不变的手工元宵,承载和寄托的是恒远的家人情和故乡情,并以辛苦劳作的这种特殊方式存在着,这种劳作凝结着老手艺人对于完满的手工味道的执着和维系,也包裹着一家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浓浓亲情的珍惜和不忘。

(选自《安徽青年报》,有改动)

1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2文章为何详写制作元宵的过程?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又提到了“唯有这样”,他有些反感,觉得父亲顽固不化,“一到两遍又能怎样?反正又没顾客知道!”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5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制作的食物往往蕴含着许多深情。请你列举一例,说说你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风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600字以上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