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淮安市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课上,众人都在专心听讲,只有小强鹤立鸡群,一会儿挤眉弄眼,一会儿楞然出神。

B.钱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管对待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C.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首位,直面竞争对手,快速增长的势头锐不可当

D.在法庭辩论时,他据理力争,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对方律师终于理屈词穷。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马说》、《陋室铭》,文体即题目中的“说”“铭”,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唐朝的韩愈、宋朝的刘禹锡。

B. 当代作家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线索是“我”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感情变化。文章的思路是赏花—惜花—思花。

C. 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先生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热烈歌颂他们。

D.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全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视剧《觉醒年代》让很多人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

B.考古工作既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C.能否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需要将体育和教育的视野“合二为一”。

D.看着浪花轻抚沙滩和游客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紧张和不快慢慢释然。

4、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ǎi)   沙( lì)   追(sù)   销声匿( nì)

B. 探(kuī) 默(jiān) 幕(wéi) 腐蚀(fǔ shí)

C. 泽(zhǎo)  迁 (xǐ)   顾(jí)   风雪(zǎi)途

D. 猎(shòu)  裂(jūn ) 皱(zhě) (piān)然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①阴阴:隐隐约约。②蒙蒙: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③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1简要赏析“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两句的妙处。

2本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补充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大雪山时,这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不少。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出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告诉我:“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1)上面文段选自作品《___________》,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说的大迁移指_____

(2)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这部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说出其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别生春天的气

刘心武

1913年仲春时节,法京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上演一出新戏,是斯特拉文斯基谱曲的芭蕾舞剧《春之祭》。早在1910年,斯特拉文斯基就以芭蕾舞剧《火鸟》引起轰动。《火鸟》曲谱对传统音乐已经具有颠覆性,那么,《春之祭》是迷途知返,还是“又向荒唐演大荒”呢?

乐池里指挥棒一动,序曲响起,观众大吃一惊。短短的几个乐句,竟变调数次,哪有惯常的旋律感,竟是稀奇古怪的声响……大幕拉开,无论是乐曲还是舞蹈,都新锐到前所未闻前所未见。于是,习惯了传统艺术的观众忍不住先发出嘘声,继而开始高声抗议,而支持创新期望突破的观众则勒令抗议者闭嘴,双方先是互嘘,继而对骂,更发展到有人跳上座椅,有的产生肢体冲突,有的丢掷物品……剧场大乱。这就是上世纪初有名的“《春之祭》事件”,成为西方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路标。

斯特拉文斯基那一年刚三十冒头,人在生命的仲春,怎甘循规蹈矩缩手缩脚,他要把心中的灵感恣肆喷涌,力破陈腐旧套,刻意别开生面,在《春之祭》中他呕心沥血,营造出了一种崭新的音乐幻境,他知道必将遭遇排拒,但也坚信能获知音。尽管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好比一树刚要从笔状花苞绽放成盅形花朵的玉兰,突遭寒风骤雨,首演的大混乱,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令他无比沮丧。

沮丧的情绪还是比较容易调整的。如果是生气,生大气,气个倒仰,那就伤元,不是那么容易恢复如常的了。那天有一人,就对这场首演动了大气。一般来说,对于新锐表达,反对的说是哗众取宠,中性的说是标新立异,支持的说是新意叠出,大家完全可以各持己见,不必硬去达成共识,更不必动气伤元。那天生大气的,是音乐界老前辈圣桑。圣桑当时已经七十八岁,比斯特拉文斯基大四十七岁。圣桑对年轻一辈的作曲家的背离传统,“瞎鼓捣”,时时有气。那时候德彪西弄出些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他不爱听,这很正常,但他反对别人喜欢,这就有点不正常了,他批评印象主义音乐,说“如果这也算是音乐,那么调色板也能算是画了”。他就死不能明白,有一种抽象派的图画就是颜色的涂抹与堆积,也偏有人不是假装而是真地从那样的图画中获得愉悦。按说斯特拉文斯基已有《火鸟》的前科,圣桑完全不必去剧院看《春之祭》首演,耳不闻为安、眼不见为净嘛,但这位前辈本着“音乐吾家事”的习性,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了,当然,开演就受到强刺激,先是气得瑟瑟发抖,后来,观众对骂起来,他颤颤巍巍地拂袖而去。

几个月后,《春之祭》再演,不爱看的没去,喜欢的都去,演出结束,狂喜的观众把斯特拉文斯基轮流扛在肩上,在巴黎街头欢呼着游行。第二天报纸上的评论有弹有赞。圣桑还是生气。他真不该生春天的气。“乱花迷眼”、“群莺乱舞”,许多人的感觉是这花“乱开”莺“乱舞”恰是春之魅力,圣桑却痛感“礼崩乐坏怎一个乱字了得”!

作曲家拉威尔比斯特拉文斯基大七岁,这位兄长辈的音乐人在《春之祭》首演时也去观看。两派观众起冲突,拉威尔一直大声劝架,他建议双方都安静下来,面对演出本身。拉威尔虽然跟前卫新锐的作曲家们关系很好,但他自己的曲风却是折衷的,既不完全颠覆传统,也有刻意创新之处。

其实春来也会春去,正是在四季的嬗替中,大自然和人类呈现出多元缤纷而非一元独霸的瑰丽景象。斯特拉文斯基后来的作品,又从《春之祭》的极端做派柔和下来,甚至接近了新古典主义。

我的书房里还保留着放胶木大唱盘的针转留声机,我会偶尔听一遍《春之祭》,或者听一遍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但听得较多的,其实还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特别是其中的那曲《天鹅》,又特别是在1905年由俄罗斯新锐舞蹈家福金改编为芭蕾舞易名《天鹅之死》的那个舞曲版本。圣桑真不该为春天生气,他应该憬悟,《春之祭》这种东西只是在为人类增添更多的欣赏选择,他那古典主义的《天鹅》是并不会因为“新春”的出现就成为秋叶残雪的,更何况,福金编舞后的那版《天鹅之死》,分明也是“春之乱花”,把他那本来是优雅闲适的格调,演绎成悲从中来的凄怆,结果,不就使得他的《天鹅》,成为不朽的旋律了吗?

1结合课文内容,请说出“别生春天的气”的具体含义。(含标点40字内)

2作者在文中说:“‘乱花迷眼’、‘群莺乱舞’,许多人的感觉是这花‘乱开’莺‘乱舞’恰是春之魅力,圣桑却痛感‘礼崩乐坏怎一个乱字了得’!”对此你怎么看?(含标点60字内)

3作者在文中举了“圣桑真不该为春天生气”的例子,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也举一个相似的例子。(5分,含标点60字内)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有这样一种 (声音、鼓励、信念、感动、关爱……)

要求与提示: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最真实的情感。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请注意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文章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