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化学

一、选择题(共26题,共 130分)

1、端午节插艾草是我国某些地区的习俗。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关于黄酮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2

B.黄酮素由27个原子构成

C.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10+16×2)g

D.黄酮紧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2、木糖醇(C5H12O5)的甜度与蔗糖相当,是重要的代糖产品。下列有关木糖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木糖醇属于氧化物

B.木糖醇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

C.木糖醇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1

D.木糖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3、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一定不变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4、喝牛奶可以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5、食用含有"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的肉对人体会产生危害,下列对“瘦肉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瘦肉精"由碳、氢、氧、氮、氯五种元素组成

B.“瘦肉精”分子中碳、氢、氧、氮、氧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2;2:1

C.每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35个原子

D.“瘦肉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7

6、如图所示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A.①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②一定质量的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③向等质量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的等浓度的稀硫酸中

D.④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7、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为了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用于震后防疫的众多消毒剂中,有一种高效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尿酸(C3O3N3Cl3),又称高氯精.下列有关高氯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氯精由4种元素组成

B.高氯精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7

C.高氯精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为1:1:1:1

D.高氯精由12个原子构成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向硬水中滴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出现大量泡沫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9、下列实验的容器中,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排水法收集氢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机器瓶内的空气排尽,便于观察氢气何时收集满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A.A

B.B

C.C

D.D

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蜡烛燃烧

C.香水挥发

D.矿石粉碎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用途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B.活性炭用作吸附剂

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D.铁制作炊具

12、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下列的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铁丝生锈

C.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D.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沙

13、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下自然界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废弃的钢铁自然锈蚀

B.森林中的枯树叶腐败

C.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D.植物的光合作用

1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2个氨分子:2NH3

C.1个钠离子:Na+1

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15、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全人类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下列做法与环境保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B.锅炉用水经过软化后再使用

C.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公交车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

16、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8,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粒子总数为

A.18

B.40

C.58

D.62

17、银元素的符号是

A.Ag

B.AG

C.In

D.Y

18、以下生活中的做法,主要应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用木材作燃料

B.用粮食酿酒

C.用石墨作电极

D.用氮气保存食品

19、若要烹饪出味道鲜美的鱼,厨师通常是将鱼煎过后,再依次加入少许食醋和白酒,这是因为食醋中的乙酸与白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有特殊香味的乙酸乙酯(CH3COOC2H5)。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就法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个元素构成的

B.乙酸乙酯中分子有香味

C.乙酸乙酯是由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D.乙酸乙酯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20、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直饮水机,其中的水处理过程如下图所示,步骤①的作用是

A.吸附杂质

B.过滤

C.杀菌消毒

D.蒸馏

21、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你认为下列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A.氧气、铜和蒸馏水都是单质

B.水、氯酸钾和干冰都是氧化物

C.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氯化钠都是化合物

D.空气、水银和白酒都是混合物

2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水

B.铁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23、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A.CO和CO2—闻气味

B.P2O5和MgO—观察颜色

C.Fe3O4和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硬水和软水—加入等量明矾,振荡

24、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回答19~22小题。

【1】《天工开物》记载:“水锡……其质黑色……愈经淘取”。“愈经淘取”指用孔径小于锡砂的容器从水中淘取锡砂,主要利用的方法是

A.溶解

B.混合

C.过滤

D.蒸发

【2】中国传统印染工艺常用茜草素(C14H8O4)作染料。下列关于C14H8O4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分子中含有26个原子

C.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3】印染工艺中常用磷酸钠(Na3PO4)作促染剂。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3

C.+5

D.-5

【4】马家窑彩陶表面的炭烟可用3%的H2O2溶液擦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

A.CO

B.CO2

C.CH4

D.C

25、碳中和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实现。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使用纸杯,干净方便

B.正反面打印,节约用纸

C.出门少开车,绿色出行

D.多种草植树,绿化环境

26、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蒸馏水、二氧化碳、空气

B.氮气、氯酸钾、空气

C.氧气、氯化钠溶液、石油

D.氧气、氧化钙、海水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7、写出下列化学用语的名称或符号:

(1)2个铜原子___________

(2)3个氢氧根离子___________

(3)Na2CO3___________

(4)标出氯化亚铁中铁的化合价__________

(5)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__________

28、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二个氢原子:____________

(2)金刚石____________

(3)2个镁离子____________

(4)标出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29、请用文字或符号表达式表示符合要求的化学变化。

1)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3)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暗紫色固体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

30、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对食品进行防腐保鲜。

(1)由于氮气____________,因此常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填充气。

(2)铁粉被称为“双吸剂”,常用于食品保鲜,其原因是________

(3)蔬菜可用热风蒸干水分的方法来防腐,水蒸发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31、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最好使用______(填序号)

A.纯蓝墨水笔

B.碳素墨水笔

C.圆珠笔

(2)用活性炭除去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利用了它的______性。

(3)做饭时,有时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将灶具或炉具的进风口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4)一氧化碳可以冶炼金属,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为了让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写一点)

(6)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2、(5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Local%20Settings/Temp/ksohtml/wpsF9.tmp.jpg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或E,检验氧气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用“(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物理性质(4)化学性质”的序号填空: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它散逸到空气中   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为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中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接近   .它可以燃烧   .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可以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   ,从而在工业上用与冶炼钢铁.

 

34、现有下列四种物质:A 金刚石 B 氦气  C 活性炭  D 二氧化碳,请用合适的物质字母代号填空:

1)可用于充气飞艇的是_____

2)可用作装饰品的是_____

3)可用作光合作用的是_____

4)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的是_____

35、如图所示,分别点燃两支蜡烛,沿烧杯内壁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3)由上述结论可推断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之一是  

 

3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_

(2)A图中“反应前”的物质均属于_______(填物质分类);

(3)B图中反应前的两种分子构成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

(4)B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_________结合成一个水分子;

(5)AB图中发生的反应均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6)画出比一个水分子多两个质子,但电子数相同的粒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7)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________(填字母),分子总数________(填字母);

A. 一定改变       B. 可能改变       C. 一定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 10分)

37、我区某校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

(2)甲同学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通过排水量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整套实验装置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________→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填大写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验证:

1A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 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 D烧杯中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四、简答题(共2题,共 10分)

39、小红同学在归纳总结初中化学知识时,将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个概念总结为如下图所示的关系。请你说出该图能反映出上述四个概念之间的哪些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学习了燃烧和灭火,有人模拟建筑物火灾实验,测定了装置内不同高度处的O2含量(如图1),并据此绘制了建筑物火灾自救安全教育宣传画(如图2),请完成下列问题

(1)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晋·陈寿《三国志》)。依据燃烧的条件,“薪草”“膏油”均是______

(2)图1将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用大烧杯罩住,看到什么现象?

(3)图2中,0~200s时,氧气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图2分析,绘制图3所示安全教育宣传画,所依据的实验数据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