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足量的白磷和装置气密性良好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B.实验成功标志是集气瓶中水面最终停在接近1处
C.实验过程中集气瓶的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D.激光笔的作用是引燃白磷
2、下列三星堆出土文物,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玉璧玉璋
B.青铜神坛
C.跪坐石虎
D.平底陶罐
3、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O2H2+O2
B.3Fe+2O2Fe2O3
C.CaCO3+2HCl=CaCl2+H2O+CO2↑
D.Cu+2HCl=CuCl2+H2↑
4、食用苹果有益健康。某苹果里的主要营养成分(每 100 g)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营养成分 | 糖类 | 蛋白质 | 维生素 A | 维生素 C | 钙 | 铁 |
含量 | 16.21 g | 0.26 g | 3 mg | 4 mg | 0.12 g | 0.6 g |
A.表中的钙、铁指的是元素
B.食用一个苹果可摄取 16.21 g 糖类物质
C.多吃苹果可以预防贫血
D.该苹果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维生素 C
5、酒精如果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2、CO和H2O。若生成的CO2、CO、H2O总质量为25.2g,其中H2O的质量为10.8g,则生成CO的质量是
A.2.8g
B.5.6g
C.7.2g
D.14.4g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
B.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电解水
7、在公园内能闻到花香,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分裂成原子
8、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油漆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漆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衣粉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9、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一氧化碳
B.食盐
C.红磷
D.酒精
10、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制造火药
11、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甲和88g乙在一种纳米催化剂表面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个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及部分物质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表示氧原子、“
”表示X原子、“
”表示碳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消耗甲的质量≤72g
B.此反应中,乙和丙的质量比是11:8
C.一个丁分子的质量是
D.t时刻,密闭容器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12、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带电荷的微粒都是离子
B.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锈蚀
D.燃烧一般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属于燃烧
13、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2、H2O和O2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14、“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B.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C.自然界中的氧、碳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D.炼铁是在高温下CO可将铁元素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15、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A.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使用清洁能源
C.废旧金属回收利用
D.垃圾分类投放
1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探究分子不断运动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17、用下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所放白磷、红磷均为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被铜片隔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气球会持续膨胀
B.白磷a燃烧而白磷b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铜片的作用是防止白磷a燃烧时火星溅到红磷c上
D.白磷a燃烧而红磷c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18、“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红后变紫
19、探究小组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胶头滴管和集气瓶中分别盛装某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向集气瓶中滴加适量液体后,能观察到气球变大的组合是
A.稀盐酸和石灰石
B.水和氧化钙
C.水和硝酸铵
D.水和氢氧化钠
20、硼氢化钠(NaBH4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是一种安全车载氢源。有关硼氢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2个氢分子
B.硼元素的化合价为﹣5
C.只含一种非金属元素
D.Na、B、H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4
21、从中药中提取的丁香脂素(化学式为C22H26O8)可用于制备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下列关于丁香脂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香脂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8g
B.1个丁香脂素分子是由56个原子构成的
C.丁香脂素由22个碳原子、26个氢原子和8个氧原子构成
D.丁香脂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22、己知:,
。有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mg,向其中不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32.5%的FeCl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FeC13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点溶液中的溶质有FeCl2和CuCl2
B.mg混合物中铁粉和铜粉的质量比为(m-n):n
C.若b=100,a点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36.1%
D.若b:c=1:3,a、c点溶液中FeCl2的质量比为3:4
23、麻布山森林公园清新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
A.21%
B.50%
C.0.94%
D.75%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
B.②
C.3
D.④
25、下列实验的现象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A.将氧化钙固体加入水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燃烧
C.在空气中点燃红磷,产生大量白雾,说明红磷具有可燃性
D.有油污的试管中加入洗涤剂,再用水冲洗,得到干净试管,说明洗涤剂溶解了油污
2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H2CO3H2O+CO2↑
B.2NaOH+CuSO4=Cu(OH)2+Na2SO4
C.C+O2=CO2
D.2Fe+6HCl=2FeCl3+3H2↑
27、下图中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D、I是氧化物,I中两元素质量比为3:4;B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位居第三;C有三种元素组成;G为紫红色;H为黑色固体单质。(图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G_____, E_____。
(2)写出化学方程式B→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①②③的基本类型相同,是_______。
(4)写出H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体现出D物质具有______性。
28、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食醋能作酸味的调味剂,是因为其主要成分醋酸(化学式为CH3OOH)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_______(填离子符号)。
(2)胃液分泌过多会引起胃病。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可缓解病痛,其治疗的化学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3)某同学不小心被黄蜂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为了减轻疼痛可以涂抹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填字母)。
A食醋(pH=3) B浓硫酸 C食盐水(pH=7) D苏打或肥皂水(pH=9~10)
(4)酿酒厂生产白酒时,常加入适量稀硫酸来控制酸度,发酵完成后进行蒸馏,即可得到白酒,盐酸的价格比硫酸低,同样能控制酸度,请说明控制酸度不用盐酸的原因_________。
29、人和动物都需要洁净的空气,但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性空气污染严重。
(1)加剧温室效应的气体有______(答一种),请写出日常生活中“低碳”的一种具体做法:______。
(2)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请写出使用乙醇汽油的一条优点:______。
(3)形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_(答一种),写出酸雨的危害______。(答一点)
30、自来水厂净化水主要有三大措施,也是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易升华,从“”这一角度分析干冰具有的性质和用途。
(1)干冰升华时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 (填用途)。
(2)干冰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后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产生葡萄糖并放出 (填名称)。
(3)将干冰转化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可看到 的现象,原因是:_______ (用反应的符号表达式表示),加热后可看到 的现象。
(4)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过高,容易造成“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以下建议中合理的是 (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能源
②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
③大量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
32、将光亮的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铁钉表面由__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_____ 色;溶液由______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________色。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3、用倾倒法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________在桌面上,标签要________,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取用________mL,固体药品则________.
34、若有氢气和氧气各一瓶(如图所示):
其中B瓶盛放的气体是________ .
35、如图是固体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20℃时50g水中放入20g硝酸钾固体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的信息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3)欲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4)在20℃和50℃两种条件下,某同学对硝酸钾固体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其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④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B ②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①③④中没有固体存在 D 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36、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任意一种稀有气体________;
(2)3个铁离子__________;
(3)硫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
(4)任意一种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
37、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小明可知,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应 (填“>”或“=”或“<”)参加反应镁的质量,但实际测量与之不符,小明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小红按右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氮化镁为黄色固体;
②氧化镁不溶于水,氮化镁能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猜想与假设】黄色固体是氮化镁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 猜想正确 |
【实验反思】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
(4)小丽继续进行镁与水反应的探究,做了如下实验:
进行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38、在实验室里,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集氧气,并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_;
(2)请为该同学请选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用(填序号)_________。
(3)若用装置E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一条)。
(4)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制取操作过程中,氧气收集完成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是,先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来制取氢气, 请写出实验室制取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39、小明进行了下列实践活动。
(1)实践1: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的沉淀。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l3 + 3NaOH = 3NaCl + ______。
(2)实践2: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① 活动1:取一根小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火焰接触的部分,最外侧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该现象说明________。
② 活动2:如图,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③ 活动3: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后,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白烟燃烧并引燃蜡烛。白烟能够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40、在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老师给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布置任务: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慢。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实验二 | 向盛5ml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没有明显现象 | ____________________。 | |
实验三 | 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 |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1)请你帮小组内的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老师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要求同学们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证明了“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第一方面的实验步骤为:①准确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三;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三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④准确称量干燥后的固体。
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木条,木条复燃。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