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白城市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B.《童年》中母亲和外祖父都教过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外祖父专横残忍,吝啬到变态的程度。

C.小说《红岩》中甫志高的告密,使江姐、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共产党员先后被捕。

D.《简·爱》以第三人称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离开孤儿院后,她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一名家庭教师。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wù) 惊(hài) 游(yè) 强不舍(guō)

B. 渎(xiè)  物(zāng)  广(mào)   孜不倦(zī)

C. 进(bìn)  取(jí)   彷(huáng)  根深固(dì)

D. 见(piē)  宽(yòu) 养(rǔ) 相得益(zhāng)

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射者中,弈者胜”一句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C.“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议论性的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B.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C.对偶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D.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古文阅读

(甲)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穷困,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古仁人之心 (2)斯人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4)有粮者亦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阅读这首诗,任选其中一联,具体说说你对“古风存”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综合性学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积累“仁”词) 

(1)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2个。

(探究“仁”德)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仁”的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

重庆市荣昌县村妇龙再平细心照顾瘫痪养母9年,为母亲洗尿布,喂饭。为了照顾老人的饮食,她精心烹制一道道家常菜;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她9年不沾辣味。 近日被评为街道“孝道之星”,获得了“重庆好人”的候选资格。

材料二

家住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的陈冠华老人,无儿无女,孑然一身。解放碑交巡警大队的巡警们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便开始了持续4年的悉心照料。每晚“煲电话粥”,医院探望,送饭送奶……这份情谊温暖了陈婆婆的生活,直至陈婆婆去世。

材料三

1969年袁隆平种植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正接受有关专家的验收。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试验田的产量还不理想。一位植物遗传学老教授用拐杖指着试验田不屑地说:“水稻是自花传粉,杂交无优势。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试验,是对植物遗传学的无知。” 袁隆平矢志不移,杂交水稻试验终于成功。后来,这位老教授因事来到杂交水稻研 究中心,袁隆平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真诚地对他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您都是我的老师。”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但惜夏日长。(自居易《观刈麦》)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雪》)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4)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5)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6)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刘方平《月夜》)

(7)簌簌衣巾落枣花,________。(苏轼《浣溪沙》)

(8)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9)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10)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烧开一壶水

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博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

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1读完全文,请说一下题目“烧开一壶水”的含义。

2什么是“核心优势”?如何建立“核心优势”?

3围绕“核心优势”,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什么意思?

4题目是“烧开一壶水”,作者为什么还要分析烧开之后的问题呢?

5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

6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7按照作者的说法,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

 

10、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①网络文学的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由此,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和审美风范。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例如《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一些深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③网络小说的内容很多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其内容更为丰厚、意蕴更绵长。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化作品就深受一些主流网络作家的追捧,当年明月自孩童时起七年读了十一遍《上下五千年》,在上中学时熟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书籍。蔡智恒最喜欢的作品是《三国演义》。……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作者向这些经典古典文化作品致敬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美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网络小说这个新时代文坛舞台的主场上大放异彩。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祈祷君)向《木兰诗》致敬,以现代女性观念重新讲述这个女扮男装的故事,木兰不只是一个代父出征的女子,而且是一个自立自强的有丰富情感世界的女性。《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类似现代的知识分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

⑤同时,网络作家也需要认清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要激浊扬清。我们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例如某些网络小说中所蕴含的“生命如同蝼蚁”观念、弘扬“丛林法则”等,招来许多批评,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

(节选自《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

(节选自《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有删改)

1下列针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的网络小说不仅在国内盛行,在国外也广为流传,并且全部受到海外民众的好评。

B.网络文学中有部分作者弘扬的理念引起诸多批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C.网络小说的作者大多都是“四大名著”的忠实读者,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向经典致敬。

D.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不能一以贯之,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

E.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变化,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

2文本一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指出并分析作用。

3一位同学打算根据以上两个文本内容,以“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请你帮他完成演讲稿的提纲。

11、一棵丝瓜爬上楼

陈晓辉

①搬到小区一年多了,我还不知道同一栋楼里住户的名字。这很正常,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和其他基本情况。但是我的母亲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呢?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上几年级,谁家的姑娘和哪村的小子订了婚,谁家的老太太该过寿了……她都一清二楚。同样,村里别的人也知道她几个孙子上次回来给她带的啥。可是在这儿,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母亲说:“城里人那么多,怎么住在这里感觉空空的呢?”

②我们住一楼,窗台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闲不住的母亲在地里种了丝瓜。这怎么行?丝瓜要爬架的,爬上二楼遮了人家窗户怎么办?但是母亲还是不解:“丝瓜蔓子爬上去不好吗?咱村谁家的丝瓜南瓜爬过墙头,谁也不说啥,有菜大家吃嘛!”唉,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个道理呢?不是人人都喜欢别人家的植物爬到自己家的。况且二楼的住户我也不认识,人家会不生气?

③丝瓜不管我的忐忑,见风就长。很快,就爬上了我的窗台。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还懂事地开出一朵朵金黄的花,摇曳给我灿烂的喜悦,尤其是有雨的下午,坐在窗前,想起很多事,随着丝瓜的藤蔓,铺衍成一片梦。

④但是不管梦能走多远,人总是活在红尘俗世的。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只要丝瓜爬到窗户顶部,我就爬上去把它掐掉,迫使它只在我家的墙壁范围内生长。每次掐顶的时候,我都感到自己的残忍,高处的阳光那么强烈明亮,是每一棵植物的梦想啊。如果丝瓜有知,它会怪我还是会悲叹自己的命运呢?

⑤有几天工作很忙,加班到深夜才回家。那几株丝瓜,湮没在一件一件的杂事中,被我忽略了。

⑥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现在再去掐藤蔓,是不是晚了?木已成舟,秧已成片,人家会不会杀下楼来,指责我家的丝瓜“侵占领空”?我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次敦睦友邻的拜访吧,请他们宽恕主人的管教不严。

⑦但我还没去,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了:“我是你们楼上的,请问方便说话吗?”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对不起,那些丝瓜……我马上就剪了……”客人却笑嘻嘻地拿出几根脆嫩的小东西:“你们种的丝瓜,结了七八根呢,我们炒了几根,这是给你们留的。”见对方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我才放下心来。还没说话,母亲已经热情地唠叨了:“丝瓜熬汤也很好喝,以前我们农村媳妇坐月子,从河里抓几条鲫鱼,摘几根小丝瓜,喝了奶水足得很呢!”

⑧“是呀,丝瓜可是个好东西。嫩了能吃,老了能刷锅,我家闺女这几天还对着丝瓜画画!”眼见母亲与对方的会谈亲切友好,我才放下心来。

⑨从此我们与二楼的关系开始密切,不但见面打招呼,有时候还会约着去散步。这样的转变我始料未及,丝瓜却俨然以外交功臣自居,生长得越发骄傲起来。不仅二楼,又开始往三楼攀爬,我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但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让我们也沾染一点光哈。”

⑩现在,丝瓜已经爬到了四楼。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但见面热乎乎地说话,三楼的大姐姐给二楼的小弟弟辅导作业,四楼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相约去买菜。前几天,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二楼张阿姨的外甥女来摘了一朵丝瓜花,被四楼的小刘看见,托我做媒呢!”

1文章情节动人,请在下面的表格上填写适当的内容,补以充情节和表明作者在母亲种下丝瓜后的内心情感变化。

情节

作者心理

丝瓜开始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惴惴不安

三楼的住户要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

轻松放心

住户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按要求赏析下列的词句。

(1)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语)

(2)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3说说文章标题“一棵丝瓜爬上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4通过文中的故事,你一定在人际交往上有很多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作文

寻觅江山大美——“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寻觅家国之思——“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寻觅灵魂深处的声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寻觅战胜孤独的力量;若瑟夫在金钱社会中寻觅亲情的温暖与人性的本真……

人生路上,每一次寻觅,每一种寻觅,都耐人寻味……

请将“寻觅          ”补充完整,再以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