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完《水浒传》,小宁同学整理了相关读书笔记,下面对梁山好汉的介绍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性格隐忍,为人耿直有义气,面对性命之忧,他被迫怒杀阎婆惜,他的“逼上梁山”反映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B.史进是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他全身刺了九条青龙,江湖人称“九纹龙”,他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C.鲁达找李忠、史进借盘缠赠金家父女,李忠摸出二两纹银来,被鲁达嫌弃“不爽利”,侧面反映了鲁达慷慨大方、仗义疏财的性格。
D.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因失了花石纲畏罪逃避,后因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走投无路只好投身在梁中书府中,一心想着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2、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
③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得非常远、非常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④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让人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⑤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向了人类的源头
A. ②④⑥⑤①③ B. ③②④⑤①⑥ C. ②④①⑥⑤③ D. ②③④⑥⑤①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拮据(jū) 娉婷(pīng) 褴褛(lǚ) 自吹自擂(léi)
B.箴言(zhēn) 惘然(wǎng) 飘逸(yì) 强聒不舍(guō)
C.停滞(zhì) 家眷(juàn) 眺望(tiào) 红装素裹(sù)
D.旁骛(wù) 宽宥(yòu) 瑟缩(sè) 自惭形秽(suì)
4、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润如油膏 不言而喻 觥筹交错 怪诞不经
B.翻来复去 鸠占雀巢 袖手旁观 对答如流
C.豁然贯通 怒不可遏 腐草为萤 为民请命
D.断章取义 重蹈覆辙 兴高采烈 拈轻怕重
5、阅读甲乙两文,回答小题。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文: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三月而反 ( ) (4)尚弗能知 ( )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千里马不常有”,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马竟然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
【5】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无锡①
文天祥
金山②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③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注释】①选自《指南录》,文天祥被元军扣押北上软禁黄埠墩时所写。②金山:无锡运河中黄埠墩的别称。③程婴存赵:程婴为保全赵氏孤儿,将自己的儿子交出,将赵氏孤儿养大,终于报得家仇。
【1】赏析首联的作用。
【2】尾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能源报》(2023年08月28日第01版)
材料二: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回望历史,世遗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放眼现在,这座爱拼敢赢的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日趋紧密,近年来,福建把互联互通建设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突破口,通过推进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式,开展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先行先试,目前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已达6个,并积极打造“丝路海运”航运平台。福建不但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往来,还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非遗瑰宝。
(人民网《联通古今 福建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2023年8月11日有删减)
材料三:
2013年至今,宁夏与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沙特等5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等领域开展经贸往来,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280家活跃外资企业,来自香港、美国、新加坡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对装备制造、煤化工、新能源等行业进行投资,更有亚马逊、辛普劳、晓星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企业先后来宁投资建厂。
(摘自宁夏新闻《宁夏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2023年10月18日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
(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3)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诗言志。李白在 《行路难(其一)》中写到,即使前途渺茫,也要不失“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乐观与自信;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即使心绪难平,也不能失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乐观与昂扬;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即使团圆难期,也要不失“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与祝福。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宝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温暖的苇花”为标题的作用。
【2】请概括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情?
【3】请赏析下列句子的的表达效果。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4】作者在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他们各自笑的原因是什么?
【5】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偷跑的老人
①陈丽,“夕阳红”敬老院的院长。这年刚入秋的时候敬老院里又添了一位新成员,是位姓何的大爷。何大爷的额头上有块方形胎记,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脑子有些糊涂。他没有什么家人,是派出所的民警小张同志送来的一位流浪老人。
②元旦过后的一天夜里,何大爷忽然就不见了。这天正赶上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都非常兴奋。陈丽心想:难道何大爷是偷跑去外面看雪,然后找不到回来的路了?想到此处,陈丽非常慌张,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于是赶紧安排人在附近寻找。
③不久,外出寻找的人回来了,可是都一无所获,陈丽心急如焚,马上打电话报了警。等她挂了电话后,一旁的食堂大妈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起来……昨天不是来了几个志愿者吗?我们一起包了元宝馄饨。中午我把馄饨端给何大爷的时候,他还跟我说,‘谢谢你啊,小郭,又给我留馄饨了’。我有点疑惑,当时便想着他大概是犯糊涂,认错人了。”
④由于食堂的人手少,包馄饨比较费时间,所以做得很少,看来是昨天中午那碗馄饨让何大爷想起了往事。陈丽想到此处,马上打电话问民警小张:“你还记不记得是在哪里发现何大爷的?那附近有没有什么饭馆之类的,老板姓郭?”
⑤陈丽的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经常会有一些流浪老人在被送到敬老院后,不习惯这里的一切,便偷跑回老地方。小张接到陈丽的电话后,连忙赶到城东的五里桥,因为小张以前是在这里发现何大爷的,他就在桥底下拾荒。
⑥凛冽的寒风不断侵袭,哗哗地在小张脸上肆虐。在五里桥转了一圈后,还是一无所获。就在这时,小张看到旁边有个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于是便上前打听情况。清洁工在听了老人的事情后就立刻说道:“方形胎记?以前这一带是有这么个老人,但是我已经好久都没见过他了。至于姓郭的人……以前这附近有一家馄饨店,店的老板就姓郭。他人特别好,夏天有凉白开,冬天有热水,每年冬至还有免费的爱心馄饨。可惜今年春天这一片改建,那家馄饨店也关门啦!”
⑦听到此处,小张大喜,心里想着何大爷之前很可能是因为吃过郭老板的爱心馄饨,恰好敬老院食堂的那一碗馄饨又让他想起了曾经熟悉的味道,所以他找回来了。虽然现在离冬至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何大爷脑子犯糊涂啊!于是小张又仔仔细细地找了一晚上,好心的清洁工也帮着跟他一起找,却还是一无所获。
⑧难道何大爷偷跑出来只是因为脑子犯糊涂了,并不是为了回来吃爱心馄饨?小张正这么想着,他的手机就响了,小张一看,是陈丽打来的,心想一定是关于何大爷的事情。果不其然,陈丽高兴地说:“小张,找到何大爷了!”原来,城南有个小饭馆,老板早起去店里时,看到有个老大爷正在店门口扫雪,就去道谢,却发现老人的脑子有点糊涂,问他话时,他要么不搭理,要么答非所问,只是一个劲儿地卖力扫雪,于是饭馆的老板就联系警察了。
⑨小张听到此处,顿时哭笑不得:“我在城东找,何大爷倒跑到城南了。我还以为他是要回来吃爱心馄饨呢,弄了半天,原来是帮人家扫雪啊!”陈丽叹了口气说道:“何大爷虽然是个糊涂人,但也是个好人。那个饭馆老板在网上发了一段视频,你可以看一下。”
⑩视频里,何大爷佝偻着身子,正挥着竹扫帚扫雪,拍视频的老板一直劝他不要扫了,说这活儿不用他干。何大爷听了,立马嘟囔道:“要扫,要……不能白吃。”小张看了感觉到心里暖暖的,他突然有个猜想,何大爷偷跑出来并不是为了吃爱心馄饨,而是想要报答曾经的恩人,但是他脑子不清楚认错了人,跑错了地方。
⑪果然,一旁的清洁工看了那位老板发的视频后,恍然大悟道:“我说怎么前几年下雪的时候,郭老板店门口都干净得很呢,原来是这个大爷帮忙扫的呀!咦,这家小饭馆招牌上画的龙真漂亮啊,看着还挺眼熟的……对了,以前郭老板的馄饨店招牌上,也有两条漂亮的大龙!”
(选自《故事会)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中寻找“偷跑的老人”的过程跌宕起伏。请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相关情节。
【2】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老人扫雪的?请简要赏析。
【3】“偷跑的老人”作为本文的标题,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谈谈它的妙处。
【4】本文最后一段中,清洁工说的那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选文,请以编剧身份,从情节、对话、舞台说明、现场演绎角度进行改编。
除岁(节选)
汪曾祺
①守岁烛的黑烟摇摇的,像一条小水蛇游进黑暗里。烛泪漓漓淋淋的流满了锡烛台的周身,发散着一种淡淡的气味,烛焰忽大忽小,四壁的光影也便静静的变化着。
②想不到适当的事情做,我移移坐在椅子里的屁股,轻轻地嘘出一口气。父亲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算盘珠子刷溜的响着,薄薄的关山纸一张一张的翻过。
③真的,过年了。
④“还好,亏不了多少,够开销的了。”【甲】父亲……
⑤父亲少年时节完全是个少爷,作得好诗,舞得好剑,能骑人不敢近身的劣马,春秋佳日常常大醉三天不醒,对于生业完全不经意。现在却变成一个老老实实的生意人,教人简直不能相信。我凝视壁上挂着他的照像,想寻出一点风流倜傥的痕迹。
⑥“一到天明,你等着瞧吧,多少字号要在公会的名单上勾去了。广源,新丰,玉记,……船多不碍港,客多不碍路,兔死狐悲,要是有点办法,谁不愿援之以手,然而自顾都不暇了,只好眼睁睁看着一爿一爿的不声不响的倒。
⑦炮声又紧了,纸窗沙沙的抖了一阵。也辨不清是敌人的,是我们的。夜来,炮声就没停过,不过到紧的时候才教人一惊。
⑧“这次是抗战,抗战,我们难道不明白吗?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只是——”【乙】父亲……
⑨“写春联吧,年,总是要过的。墨已经研好了,在架子上茶杯里,你拿来渗点水,燉在脚炉上,写春联的墨要熟,才有光。炉里该还有火,三十夜,要彻夜火烈。纸——怎么‘万年红’买不到?这是本城出的啊!没有就将就省用吧。”【丙】父亲……
⑩“大门后的联字换换,就用‘频忧启瑞,多,——多福兴邦’。”“福?”“福。大年下,用个‘难’字让老太爷看见要不高兴。”“那,‘忧’字为甚不换一个呢?”“忧总是忧的,难道不忧么?只要能启瑞就好。哈哈。”
⑪夜深了,寒气愈重了,我拨拨火盆里的炭。“不行,一会儿就要支不住了,你去再搬点炭来加上去,,回来,索性拿壶酒来。”
⑫“喝,我久不同你喝了,今天不是个平常日子,我们爷儿俩守守岁,来,干!”
⑬我的杯子停在敲门声里。父亲掀开棉帘,我拿了蜡烛站在门旁,屏着气听着,心里不免有点忐忑,等待着甚么事发生。
⑭门环又响。“哪个?”“是我。”“哦,是远翁,有甚么事?进来坐吧?”“不,不,不,我这就要走,你门上封着元宝,怎能开,你不用开,不用开。”“有甚么要紧事吗?前线上怎样了?”“很好,前线上,冲过去二十几里,扎到小杨村了,小杨村离麒麟壩还有四十多。我就要去,跟王团附一块去,把慰劳品带到团部,一天亮就走。
⑮远翁顿了顿,提高声音继续说道:“你知道收上河一带稻子的是谁?”“谁?”“陈国斌,全是替敌人收的。”“陈国斌?是去年春上被驱逐出境的?”“是他,汉奸!”“现在怎样了?”“逮到了,他正想把稻子偷运过去,由湖里。在杨林溏就擒的。所有囤粮,全部搜到,明春是没大问题了。我已经在拜年片上写明叫同业能支持的还是支持,市面要紧。”“对,市面要紧。”“我大概得过两天回来,这事得拜托您。”“当然,当然。”
⑯“怎么样,你今年?”“还好。”“你是百节之虫①,——”“见笑,见笑。”
⑰“哈哈哈哈”,门里门外一片笑声。一种压抑不住的真正的笑。
⑱“干。”
⑲“干。”
⑳父亲和我的眼睛全飘在墨瀋未干的春联上,春联非常的鲜艳。一片希望的颜色。
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三日稿
【注释】①百节之虫,死而不僵。俗语,意思是指百足虫被斩断,也还会爬行,不至僵死。比喻有雄厚实力的权势门第,虽然衰败,还不至彻底死亡。
【1】【析剧情】将选文改编为三幕剧。
| 场景 | 人物 | 情节 | 道具 |
第一幕 | 书桌边 | “我”父亲 | 父子交谈,诉说(1)___苦难。 | 蜡烛与烛台、书桌椅、茶杯、算盘、账簿、墙上照像 |
第二幕 | 脚炉边 | 父子共写春联,(2)______。 | 笔墨、脚炉、粗糙红纸 | |
添炭,父子预备喝酒守夜。 | 一对酒具、若干炭火 | |||
第三幕 | 家门处 | “我” 父亲 远翁 | 远翁敲门,(3)________。 | 蜡烛、挂着棉帘的们 |
内外真心欢笑,恢复(4)_____。 | 写完后的春联、酒杯 |
【2】【赏个性】选文情节几乎全由人物对话推动,请你任选一处画线句,参照【示例】设计说话时的动作,并结合人物身份、性格及时代背景等说说设计意图。
【示例】父亲说着一手抓起茶杯,把杯内的残茶往嘴里倒,大概茶早已凉透了,他用力打了个寒噤,把茶都泼在痰盂里。
设计意图:从上下文看,父亲对于当下的社会现状是并不满意的,此时父亲谈到无力改变的现状,心清是无奈与气愤的。利用“凉茶”这个道具,“倒”“用力打”“泼”等动词将父亲的不满具象化。
我选______处,我的设计是______
设计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色彩】颜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内心。请你为表演中两处写春联的片段选定舞台灯光色彩,并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简要分析选色原因。
我选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感想】舞台剧正式上演后,编剧团队需征集意见并进一步改进。请你以演出者或观影者角度,结合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谈谈这部“战争剧”独出心裁之处。
汪曾祺小说中真正见功力的,是那些谈不上有情节的,纯粹叙述生活的小说。汪先生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他的小说越到后来,越是返璞归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只是呈现情景。
——汪曾祺习作风格网络热评
A演出者 B.观演者
我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路上,总要面对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破解。解题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磨练意志的过程,是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解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