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现代中学生就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且要有敢于挑战、目空一切的气势。
B.他老是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的,却自以为是潇洒不羁。
C.电影《让子弹飞》看过已有很长时间了,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D.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青年男女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李鸣生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
B.《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全景式地描绘了卫星发射的全过程。
C.《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想象为写作手法,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D.《寂静的春天》尖锐地指出农药的使用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B.《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的小说,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C.罗素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罗素自传》。
D.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的小女儿,是《居里夫人传》的作者,是波兰优秀的音乐家、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4、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5、阅读陱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B.首句写诗人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C.“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D.“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情。
【2】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所展现的美景。
6、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作者或作品。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__________》)
(3)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4)《大道之行》中“大道”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请写出本册教材古诗文中表现“人民情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学期,两部书信体名著走进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一部是体现父子情深的《_______》,一部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专门写给中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中的孙少平不因生活的苦难自甘堕落,始终奋勇挣扎,收获了精神的富足。阅读经典,你在人生路上会“有些力量”。
7、名著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法国的 (人名)被誉为“ ”。
(2)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麦花与麦香
①一场春雪后,田野里熟睡一冬的麦苗被唤醒,身上暗旧的衣裳焕然一新,泛出葳蕤的光。叶子们不再有气无力地匍匐在地上,像生了筋骨,一片片支棱起来,开始在春风里舒展拳脚,与头顶的白云太阳絮语。
②在秦岭以北,麦子从种到收,几乎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此长久眷恋土地的庄稼,只有麦子。也只有麦子,有能力彻底改变土地的颜色——麦子的嫩绿、翠绿、墨绿、黄绿与金黄,可以从眼前,一直铺展到远山和天边。这种大美,即使是最棒的画家,也难以描摹。
③开春,麦子起身,投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舞蹈。田野里,高矮胖瘦、整齐划一的麦苗,在风儿的指挥下,舞动拳脚,荡出好看的麦浪。站在麦垄上,听得到麦子拔节的声音,这轻微的毕剥声,是麦子自己用力的声音,是万千麦苗用生命进行的小提琴般的合奏。
④麦子拔节后,逐渐抽穗开花。麦子的花朵,是我见过的最朴素的花,也是极简的花朵,它们甚至不愿让人和动物为它们倾注目光。麦花摒弃了花瓣,摒弃了色彩,只保留雄蕊和雌蕊,像一粒粒细碎的虫卵,淡绿乳黄,半悬半挂地飘浮在麦穗上,让人忍不住为它们担心,担心一阵微风,就能把花朵吹掉。此时的田野和村庄,空气中氤氲着麦花的清香。这气味,让所有的呼吸变得平缓舒畅,使所有从麦田旁边经过的乡亲脚步踏实,也会使一个村庄,一座山坡,抑或一条河流,变得从容……
⑤花后,麦子开始灌浆。阳光寸寸抚摸,雨水滴滴滋润,热风阵阵拥抱,此后,麦穗,由翠绿转为黄绿;内外稃包裹着的小小麦粒,也逐渐鼓胀起来。我曾经尝过青麦粒的味道。上初中时,从家到学校的小路,要穿过一片麦田。每每穿过那片麦田时,青麦粒的甜香,就像一只只小手,不停地拽动我的衣襟。摘下一麦穗,拔掉长长麦芒,放到掌心里揉搓,一颗颗嫩麦粒渐渐脱去外套。深吸一口气,“噗”的一声吹向掌心,轻飘的麦糠飞走。余下的,是珍珠般圆润的麦粒。
⑥小时候最惦念的吃食,是母亲炸的新麦油饼。麦粒入仓后,母亲会舀出一升新麦面粉来炸油饼,犒劳一家人夏收后疲累的身子。面粉发好,揉到暄后,母亲在案板上把它们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再擀成一个个圆饼,在面饼中间,用筷子戳一个洞。等铁锅里的热油开始晃动时,快速把面饼沿锅边滑进去。刺啦一声,面饼被无数大大小小的泡泡簇拥着从锅底托起,呼呼呼膨胀起来。像是面饼里有个小鼓风机。用长筷子给油饼翻个身,再炸,呼呼呼,这一面也鼓胀成袖珍“游泳圈”。香味,开始在鼻尖上缠绕。待油饼两面金黄时,母亲用筷子夹起油饼,砰砰砰,在锅沿上敲几下,控油后,哐啷一声,放进盘子里。等待了一年的油饼,终于可以吃了。吃罢一个油饼,还会意犹未尽地舔舔手指。
⑦大学毕业后,我落脚城市,和一粒麦子一样;扎根、分蘖、起身、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在季节的更替里,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也承受着成长的阵痛。
⑧这个初春的周末,当我驱车来到城郊,看到绿油油的麦田时,思绪,呼啦啦生出翅膀,带我飞回童年,和麦浪、打碗花、荠荠菜们握手言欢。“老槐苍苍嫩槐绿,小麦青青大麦黄”,“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诗里的画卷连同曾经熟悉的场景,齐扑面而来,眼睛瞬间湿润。
⑨心,开始热热地噗通跳,和麦苗一样,怀了满满向上的心思。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3日20版)
【1】选文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分别写了有关麦子的哪些情节,请加以概括。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每每穿过那片麦田时,青麦粒的甜香,就像一只只小手,不停地拽动我的衣襟。(从修辞角度)
(2)阳光寸寸抚摸,雨水滴滴滋润,热风阵阵拥抱,此后,麦穗,由翠绿转为黄绿;内外稃包裹着的小小麦粒,也逐渐鼓胀起来。(从词语角度)
【3】作者在写麦花之前,先用大段文字描写麦子改变土地颜色和麦子拔节的声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本文题目是“麦花与麦香”,表达了什么主旨?请结合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谈一谈。
9、写作:
总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身边就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是居住环境,也许是亲朋好友,也许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也许是我们的内心感受……请认真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用心体察身边的人事,细细体味自己人生经历,用你的妙笔,将这些写下来,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请以“ 真的变了”为题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尽量写出真情实感,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