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把月下之景比作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月色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比喻新颖贴切。

B.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写出夏季三峡江水迅猛湍急的特点。

C.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江水青白的颜色以及水清的特点。

D.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风景。

2、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从消息的结构来看,标题、导语、主体不可缺少。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

B.《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写的一篇小说,文章记录了主人公的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表现出居里夫人从事科学工作的艰辛和独特的个性气质。

C.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D.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钥   牛/喃自语 沐猴而/冕堂皇

B. 缝/袄   竦/鳞次比 方兴未/自怨自

C. 想/陆   叉/荆斩棘 书声琅/朗上口

D. 漏/邻   具/装作样 声文坛/然可观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只要不断努力,顽强拼搏,你才会获得最大的胜利,登临人生顶峰。

B. 在他的指挥下,使“长三甲”第八枚火箭于次日凌晨成功发射中星20号卫星。

C. 导游一再提醒我们带好雨具,万一在山上遇到下雨,临时买伞很贵。

D. 近年来,交通拥堵一直是各大政府部门尽力解决而又希望解决的问题。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使至塞上》,完成第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假如大唐也有微信朋友圈,王维来到居延,发布了一条图文信息。请你结合画线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下面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诗人王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与本诗中都提到了“落日”。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借“落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默写。

意象是鉴赏诗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1)松柏——高洁、坚贞的象征。如刘桢《赠从弟》中“______________”,在一问一答间表明坚贞志向。

(2)蓬草——暗示远行,流露孤独之情。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

(3)桃花——出自陶渊明“桃源”的意象,象征理想、美好生活。如张旭《桃花溪》中“______________

(4)夕阳——苍凉沉郁,寄托郁愤之情。如朱敦儒《相见欢》中“_______”。

(5)山水——自然生活,净化心灵,寄寓情怀。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表达“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之心。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完成小题。

1956229日夜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2】结合全书说说傅雷的家书主要是在哪两种情况下写的。

【3】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傅雷说:“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他们的话体现了各自怎样的人生境界?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自己同别人的关系。

【4】下列关于《雷家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生活。

B.《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其文字生动优美,我们读来感人至深,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

C.傅雷会经常给儿子傅敏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多种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

D.傅雷是一位严苛又慈爱的父亲,他始终关心儿子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教导儿子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观披雪瀑》,完成下面小题。

观披雪瀑

叶志平

①层峦叠嶂的群山,常以其险峻和幽深吸引游人驻足忘返。如果山间流有连绵不息的水,这山便灵动起来。澄澈透明的山间精灵贯山而过,正如山之血液流淌,山的灵魂便被这精灵日夜滋养而鲜活丰腴。瀑布,就是山与水联袂出演的最佳呈现。藏在桐城城西数里的碧峰山间,便有一处享有盛名的瀑布——披雪瀑。

②此瀑在山间流淌经年,她的美姿早经文人墨客之笔端,流入历代典籍诗文,供后人欣赏。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在《观披雪瀑记》中记载:“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并誉此瀑为“吾邑之奇”,使披雪瀑声名大噪。

③朋友多次邀请我去一睹披雪瀑的真容,却总是来去匆匆,没有机会走一走。姚鼐笔下的披雪瀑,早就给我许多幻想。直到最近,才了却了这个夙愿。我探访披雪瀑时正值汛期,暴雨过后,山间水量充沛,正是观瀑的好时机。

④我们往城西几余里,越丘岭,便抵山脚。小城的繁华和喧闹,便被渐渐遗落在身后。迎面而来的,是裹着山间植物气息的风,还有大片恣意流淌的绿色。侧耳倾听,水的轰鸣,就这样隐隐地顺着树木粗糙的枝干,沿着曲折的林间石径,灌入耳中。

⑤水,本是至柔之物,但众多的水,汇聚在一起,再加上山崖赋予的落差,便激发了水至阳的一面。

⑥寻水声,转过山崖,行数十步,便到了披雪瀑的前段“迭瀑”。宛若白色珠帘的瀑布依着岩石,荡涤着岩石的表层,跌落而下,溅珠飞玉。迸溅的水珠在阳光下飞舞,汇入瀑下的深潭,激起滔滔白浪。潭中积水深数尺,倒映着周边苍翠的树木,绿如翡翠,甚是灵秀。潭面激荡的波纹,一圈圈霎时漾开,又迅疾消失,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⑦沿山边石径,溯水而上,奇趣横生的溪谷——披雪瀑的中段,便半隐半现了。此处溪水淙淙,水中多石,石上黑苔遍布,造型各异,令人称奇。水边树木,汲泉而生,高大而丰润。那苍翠之绿,怕是一阵风过,便会流淌一地吧。树与水和谐共生,相映成趣,流水倒映树木,溪谷里便映下整个颠倒的世界,宛若画境。

⑧渐行渐远,走到一处断崖,石板路到了尽头,却闻水声激越,原来到了披雪瀑的后段“悬瀑”。如果说先前的“迭瀑”是水精灵耍的小脾气,那么这“悬瀑”便是她的雷霆之怒了。一阵阵巨大的轰鸣声像是从天际而来,瀑鸣如雷,仿佛激战正酣的千军万马。瀑布飞泻直下,如银河倒挂,像雪帘高悬,似银龙飞腾,怒吼着,呐喊着,冲撞着。悬流千尺,任性洒脱,奇险万分,壮观不已!瀑布旁有宋人石刻“崩雪”二字。我站在瀑下的潭边,向上仰观,那瀑布势若雪崩,从陡峭的山崖自上披下。山间枝叶静止,临近瀑布却冷风击面,令人战栗。时值午后,阳光被银龙裹挟,在半空中四散开来,形成一道七彩长虹,悬在潭上,令人啧啧称奇。

⑨我感受着弥漫的水雾,任思绪与飞瀑激荡。唐代香严闲禅师曾和唐宣宗李忱联合创作《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遇到重重阻挠。岩壑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它心向大海,立志成为滔天的巨浪,那些小小的溪涧怎么可能将它留住?千百年来,这碧峰山的披雪瀑,世世代代恪守祖训,不流连于巨石的拥抱,不驻足于古树的温情,不贪恋于阳光的爱抚,纵身一跃,化作银龙,终归大海。

⑩瀑布的气象高远,如人之凌云壮志。陡然间,我豁然开朗。前辈先贤们来此观瀑,其实不仅仅是被披雪瀑壮观的外形吸引,更是在柔软的水流内部,寻觅一颗与自己同时律动的鸿鹄之心。

(有删改)

【1】本文记述了作者游披雪瀑的经历。请仿照示例,理清作者的游踪。(每空12字以内)

往城西,越丘岭,抵山脚→______

【2】文章对披雪瀑进行了描写。请你从⑥⑦⑧段中摘录一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答:

【3】游记这一体裁,读来不仅能增广见闻,感受情感,更能引发思考。请你说说作者观赏披雪瀑后,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答:

【4】作者观披雪瀑产生了自己的领悟。请你结合自己游览山水的经历,简要谈谈你的所思所感。

答: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深邃的你,痴迷的我;严格的你,叛逆的我;狡黠的你,单纯的我;智慧的你,蜕变的我……我在的陪伴中,在与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题目: 的你, 的我

要求:⑴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描写细腻;(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