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参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活动后,某班同学写了读后感,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汉服上穿短襦下穿长裙的优雅设计,使得现代社会的少男少妇女仍喜爱身着汉服走进大街小巷。

B.唐装雍容华贵、色彩绚丽、品类多、善变化,是因为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包容的原因。

C.宋代服饰以高雅清贵的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含蓄儒雅的民族性格,距今已有大约一千年左右的历史。

D.民国旗袍融合了清朝旗服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至今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2、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书中傅雷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

B.《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对待生活。“赤子之心”是其贯穿的精神,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C.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常用大量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等,表现出他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关注。

D.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他们的家乡——上海浦东,而墓碑的正面则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一切,还渐渐地在这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只要走出这地名一步,就不再属于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了。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那么这城市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________。________。比如故乡的地名。

①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

②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

③此后,这些城市发生了一切一切,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

④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

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记者综合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

C. 《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南朝梁地理学家,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 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所在。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唐〕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①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以亲师事之。 ②已矣:结束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②愿驰千里足,__________。(《木兰诗》)

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④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⑥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上面文段出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这段话是________说的。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民国先生

老树

①在我的画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穿长衫,戴礼帽的男人形象,很多人称作是民国先生,说我显然是喜欢民国时代,不像许多中国画家那样喜欢画些古代隐士和仕女。

②民国时代是什么样儿?民国先生又是什么样子?我是生在新中国的人,对民国很陌生,但是,我一直跟一个民国中人生活在一起,这就是我的爷爷

③爷爷一九一四年生人,世业缫丝。薄有田产,算是小康人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师范毕业,在当地算是个有文化的民国先生。我的父亲十三岁出去当兵打仗,转业后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所以我打小主要是在爷爷身边生活。

④小时候对爷爷的印象最深的是,规矩很多,起居坐卧,见人、做事、说话,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搞得我感觉很不自在,可又没法躲避开他。

⑤爷爷在村子里并非年龄最长者,但因为读过书,见识广,在村民当中德高望重,邻里发生什么纠纷,甚至起了诉讼,总要延请他过去调解。我跟着他去过几回。临行时,爷爷必让奶奶拿出过年才穿的衣服穿上,郑重其事。到了某人家,与几位长老坐下喝茶,说说庄稼的事,定个时辰准备盖房子的事,闲话片刻,起身相互作揖道别就走了。此后很多年里,每当想起这件事,我总是疑惑:为什么爷爷他们只字未提两家纠纷的事,这件事就过去了呢?

⑥爷爷写的一手好字。过年前都要给很多人家写春联。有时是在家里写,有时则要到别人家去写。他写的对联多是古人的诗句,有时是他自己写的句子,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诗词。记得有一年春节前的下午,小雪,爷爷夹着个布包,里面放了几支用秃了的毛笔,在雪地里走,我用篮子提着砚台和墨跟在他身后,街上没有什么人。到了人家,纸已经裁好,是紫色的纸——这个人家本年有老人去世,三年之内春联都要用紫色的纸来写,词句也有特别的规矩和讲究,写错了,是大不敬。所以要我爷爷来给他们写。字写完,不要钱,吃一盏茶。掌灯时分,回到家中,再给自己写,大门上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门上写花开真富贵,春*大文章。最后,余一点残墨给中堂两边写上一联:提瓢入市,策杖还家。

⑦一九七〇年秋,我开始上学了。管我学业的还是爷爷,初学写字,写得歪七扭八,爷爷拿过作业本看看,说得练练毛笔字了,他给我挑了一支软毫的毛笔,从床下一个箱子里抽出一本旧旧的手拓《颜勤礼碑》字帖,送给我,规定每天晚上必须写一张大字,晚饭后磨一砚墨,正襟危坐,临帖。爷爷站在身后,不时提醒我:身子要端正,身不正,字也是歪的。扶正我拿毛笔的手:笔要直,锋要藏,这样线条才含蓄有内力。学了两年。爷爷说像个样子了,然后从床下箱子里又抽出一本很大的蓝色布封的手拓字帖《石门颂》,说:从今天起,练这个吧。

⑧一九七二年前后,身边一些同学,到处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到河滩里点上火烤熟了吃掉,我很羡慕他们,觉得他们活得很痛快,跟爷爷说起来,他总是一句话:这些孩子失了家教,怎么能跟着他们学?失了家教是一句很严重的话,不仅说孩子不成器,同时也是说孩子的父母家人不懂事,没有尽到调教晚辈的职责,这在村子里传开去,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这个时期他经常对我说的另一句话是做人要有个人的样子。什么样子?他没细说。

⑨一九七四年夏,麦子快成熟时,突然遭受一场罕见的冰雹,颗粒无收。接着是大旱,一人多高的玉米全部干枯掉。不知是哪里失了火,玉米地烧出几公里去,连续烧了两天两夜,直到被一条干涸的河道挡住。山上的野菜很快就被挖光吃光了。很多人家日子艰难,孩子也不能再上学,人手一只葫芦做成的瓢,一条打狗棍,到青州、寿光一带要饭去了,有几个同学还远道去了东北的亲戚家。班里只剩下我跟其他六个同学。盛夏大热,窗外树上有蝉声嘶力竭地叫着,教语文课的董老师摇着一柄大蒲扇,对我们说:有一口饭吃,也要把书好好念下去。

⑩我回家跟爷爷说起来,爷爷放下饭碗,对我说:董老师是个君子。然后又说:我们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一九七九年,我考上了大学。临行前,爷爷到我们家来,问我:小时候让你练字的那几本字帖还在不在?我说在,赶紧翻找出来递给他。他翻了翻,又递回到我手里说:你带上吧,平时没什么事的时候,把字再练练。说完就走了。

爷爷去世时,是一九九八年夏天,那时我在广州出差,没有赶回去给他送葬。电话里父亲跟我说,送葬的那天,大雨滂沱。

【1】作者在文中主要叙述了爷爷的哪几件事?

【2】第④自然段中的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⑧自然段中说“做人要有个人的样子。什么样子?他没细说。”请根据第⑦自然段中的划线句,说说做人应该有的样子。

【4】请说说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我”认为爷爷是民国先生的代表,不但因为他是从民国时代走来的,更是因为他讲究规矩,热心乡邻事务,注重教育等性格以及待人处事的做派都有着民国时期人物的风范。

B.全文多采用短句,朴素自然,亲切随性,生活气息浓厚,符合本文从日常生活表现人物的需要,但内容太浅显直白了。

C.本文中关于董老师要“我”“有一口饭吃,也要把书好好念下去。”的叙述是从正面衬托爷爷的形象。

D.本文中写家乡遭受冰雹、旱灾和大火后,人们因日子艰难让孩子辍学、出门投靠亲友甚至乞讨的事情,是从反面衬托爷爷的形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也许我们的生命不是最精彩的,但却是我们最值得回味的;也许有些经历不是最美的,但却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就像《社戏》的那戏、那豆、那人,就像《回延安》的那山、那树、那小米饭,就像《安塞腰鼓》的那鼓、那舞、那黄土……铭记每一个值得我们珍藏的时刻,书写一段令我们难忘的回忆。

请以“总有一段记忆值得珍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有真情实感;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