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成功对接空间站。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转化时,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共有4种分子
B.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可用于制取CH4
2、2023年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运载火箭的动力推进剂是四氧化二氮()和液态肼(
)。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1种氧化物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两个氢气分子:
B.的结构示意图为
C.氧化铁的化学式:
D.锰酸钾中锰元素化合价:
4、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观点对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
B.微粒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C.变化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守恒观:2g氢气和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4g水
5、钆常用于医疗核磁共振成像。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钆为金属元素
B.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64
C.三氧化二钆的化学式为Gd2O3
D.钆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7.25g
6、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红磷用于制造烟雾弹
B.氢气作燃料
C.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D.氮气用作水果的保护气
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8、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诗词中描述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蒸气凝结成雪,水分子间隔变小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C.一定质量的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D.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
1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生成大量五氧化二磷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粉末:红色固体变为银白色,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浑浊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11、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
B.
C.
D.
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
B.石墨具有导电性——作铅笔芯
C.干冰易升华吸热——作制冷剂
D.铝具有导热性——作铝锅
13、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空气
14、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石油
B.潮汐能
C.风能
D.太阳能
15、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40℃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甲大于乙
B.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4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甲析出的晶体比乙多
D.2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30g
16、下列物质的用途只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用木炭吸附色素
B.医疗上用氧气急救病人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7、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倾倒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加热液体
D.熄灭酒精灯
18、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取氯气
B.微粒观:保持甲烷(CH4)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甲烷分子
C.转化观:铁和四氧化三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守恒观:2g镁和10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12g氧化镁
19、制造载人飞船时使用大量钛合金。根据图所示,下列关于钛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B.核电荷数为22
C.化学性质与氦元素相似
D.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20、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正确的说法是
A.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增多会导致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和繁殖
B.蒸馏和煮沸是常用的硬水软化方法,二者都属于物理变化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21、一种提纯白磷样品的工艺流程如右图(杂质不参加反应)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I中,P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
B.过程Ⅱ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过程Ⅲ中,不需要额外补充Ca3(PO4)2
D.理论上,通过本工艺提纯白磷会产生损失
22、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卡罗琳·贝尔托西利用标记物DIFBO发生“点击化学”反应来探索细胞和跟踪生物过程,对于癌症靶向治疗的实现非常关键。其中标记物DIFBO的化学式为,下列关于标记物DIFBO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混合物
B.其中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由碳、氢、氟三种元素组成
D.相对分子质量是
23、某小组使用数据采集器探究“铁丝在O2中燃烧”,集气瓶内O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为
B.瓶中放少量水,用于吸收有毒物质
C.开始采集数据时,瓶内是纯净的O2
D.铁丝停止燃烧时,瓶内O2未耗尽
24、某种花青素(化学式C15H11O6)是天然的阳光遮盖物,能够阻挡紫外线。下列关于该花青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青素属于氧化物
B.花青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花青素由32个原子构成
D.花青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25、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显碱性的是
A.BaCl2、K2CO3
B.FeCl3、NaOH
C.NaNO3、H2SO4
D.NaOH、BaCl2
26、实验探究是研究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实验方案 | ||||
实验目的 | 比较铁、铜、银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探究温度对燃烧 的影响 | 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 分解速率的影响 | 证明CO2的密度 比空气大 |
A.A
B.B
C.C
D.D
27、(1)海水晒盐可得到粗盐和苦卤,其中苦卤是食盐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理由是 ,利用苦卤.石灰乳.稀盐酸可制得应用于飞机制造业的金属镁.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① ;② ;③ .
(2)一包从海水中获得的粗盐,其中含有少量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采用以下步骤除去 . . .课外活动小组对经过初步提纯的粗盐的成分进行探究,并将粗盐进一步提纯.
探究一:这包粗盐中还有什么杂质?
根据海水的成份和初步提纯的实验操作,估计粗盐中可能还有杂质是CaCl2和MgCl2,现用实验验证这种推测:取样并溶解,加入数滴NaOH溶液,目的是检验有没有(化学式) ,相关的反应方程式为 ;接着再加入数滴Na2CO3溶液,目的是检验其有没有(化学式) ,相关的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证明,这包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是CaCl2.
探究二:这包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按下面步骤继续进行实验:①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②将样品加水溶解制成粗盐溶液;③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某种试剂,过滤;④沉淀洗涤后小心烘干得到纯净固体A;⑤滤液在进行某一操作后,移入蒸发皿蒸发,得到纯净固体B;⑥称量实验中得到的某种固体.
②③⑤步骤中,都使用到同一仪器(填名称) ,在步骤②和⑤中使用这种仪器采用了相同操作,但目的不同,在步骤②中的目的是 ,在步骤⑤中的目的是 .步骤③中加入试剂是(化学式) ,相关反应方程式为 .步骤⑤进行的“某一操作”是 ,目的是 ,相关反应方程式为 .步骤⑥中,你认为需要称量的固体是A还是B? (填A或B)你不选择称量另一种固体的理由是 .
28、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做好个人防护是抗击“新冠”疫情的有效方法,口罩、84消毒液、医用酒精是居家“抗疫”的常见物品(如图)。
84消毒液是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成分的水溶液。次氯酸钠在水中可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次氯酸的化学式为_____。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合使用,原因是:次氯酸钠和盐酸混合反应,产生氯化钠、氯气和水,而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
29、某校进行中考化学实验考查,给出以下三个考题:①粗盐提纯;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③氧气的制取和收集。考查规定由学生抽签确定考题。
I.甲同学抽签后被监考老师引导至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的实验台前:
(1)上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甲同学抽到的考题是 (填序号);实验前甲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药品,该药品是 ;写出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下图是甲同学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标号),
其中装置有误的是 (填字母标号),改正的方法是 。
(3)若另选药品,也能完成另一个考题的气体制备,其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乙同学抽签并完成实验后,监考老师要他回答如下问题,请你帮他回答。
(4)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5)右图是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错误操作是 ,烧杯的实际质量是 g。
(6)粗盐中除混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外,通常还含有MgCl2等可溶性杂质,为了除去MgCl2,可以加入的试剂是 。
30、水是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请回答下面问题:
(1)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工业上用水和甲烷(CH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1、化学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约丽多彩。
(1)“共享单车”是指在公共场所提供共享服务的自行车,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①“低碳出行”中“低碳”是指较低______(填名称)气体的排放。
②采用实体轮胎的“共享单车”可有效防止爆胎。而普通自行车夏天易爆胎,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夏天易爆胎”的原因______。
(2)海水淡化工程在我国沿海省份如广东、天津等地取得快速发展,它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如图为太阳能海水淡水装置示意图。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A.分子运动快慢 B.分子质量 C.分子间隔 D.分子种类
②利用如图装置得到淡水的方法与实验室______(填操作名称)净化水的方法原理相同。
32、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做好自身防护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家庭和学校常备洗手液、酒精、一次性口罩、温度计等。
(1)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_____操作。
(2)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氨、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其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原因是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性。
(3)医用酒精是75%酒精溶液,其溶剂是___________。
(4)温度计有多种,常用的体温计有水银温度计,温度升高,水银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
3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相关问题:
(1)氟元素与氯元素位于同一纵列的原因是_____,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易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与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
(2)M2-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M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
(3)写出3号元素和8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
34、选择一种试剂(适量)除去下列括号中的杂质。(填化学式)
(1)铜粉(锌粉)_____;
(2)二氧化碳(一氧化碳)_____。
35、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住(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如图所示。
(1)省油灯中的___________是可燃物。
(2)“书灯勿用铜盏”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性,易造成油的挥发。
(3)熄灭省油灯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利用了下层盏内水的作用,其原理是___________。
3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认真分析信息,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
(2)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X=_____;
(3)表示的是____(写粒子符号);
(4)写出一个由1、7、8、16号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
37、某小组在实验室进行关于气体的实验,所用的部分仪器如图所示。
(1)甲同学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择装置组合______(填字母);此发生装置还需做的改动是______。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2)乙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该同学发现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并有刺激性气味,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______。
a、反应中氧气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b、此时得到的气体一定是混合物
c、只加热氯酸钾,若生成的气体无气味,说明刺激性气味一定与二氧化锰有关
d、可能是生成的氧气与残留在发生装置中的空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3)丙同学研究了木条复燃与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发现不纯的氧气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图F是他其中一次实验的装置,集气瓶中有约占总体积40%水,氧气从______导管口进入(填“长”或“短”),排尽集气瓶中的水,收集氧气后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
(4)实验室常用锌粒(块状固体)与稀硫酸(无色液体)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根据上述信息可知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3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性质。
(1)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Ⅰ、Ⅱ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2)在不改变Ⅰ、Ⅱ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该装置可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并收集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此时试管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C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
39、用分子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晒着的地方比阴凉处干得快?
(2)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体积小于100mL?
(3)从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0、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记录: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重量;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的是否是二氧化碳;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以上各实验项目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下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