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化学

一、选择题(共26题,共 130分)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气密性检验

B.倾倒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转移蒸发皿

2、下列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A.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C.锌粒与稀盐酸反应:锌粒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燃放鞭炮

B.夏天,菜地锄草

C.秋天,沙雅的胡杨树叶飘落

D.冬季,塔里木河水结冰

4、2021年2月,驻马店市驿城区在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一,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的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海水中分布着丰富的氯化钠

B.工业上可以氯化钠为原料来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盐酸等物质

C.赤铁矿属于金属材料

D.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金属元素

6、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碳元素的化合价

B.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C.地壳中元素含量

D.空气中物质的含量

7、我国矿物资源比较丰富,但不能再生。下列能保护金属资源的是

A.丢弃废旧金属

B.为改变贫穷任意开采矿山

C.下水道铸铁改用PVC塑料管

D.将铁锹放置于潮湿的空气中

8、木糖醇()、山梨糖醇()都是天然甜味剂,常用于食品工业。下列有关两种物质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都含有一氧化碳分子

B.碳、氧元素质量比都为1:1

C.氧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都为6:7

D.等质量两种物质中木糖醇分子更多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向MnO2固体粉末中不断加入H2O2溶液

C.向一定量的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

D.红磷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10、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

B.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将污染较大的企业搬迁到郊区

D.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11、中国空间站舱内的“人造空气”与地球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人造空气”中不该有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氮气

D.氧气

12、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高层住宅失火时乘电梯逃生

C.精密仪器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遇到较大火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13、我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具有热值高等优点,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如图是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点燃甲烷前,应该先检验其纯度

B.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甲烷分子

C.参加反应的物质 A 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1:2

D.图中虚线方框内物质 C的微观模型图是

14、准确规范地描述实验现象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重要依据。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C.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D.木炭和氧化铜粉末高温下反应,红色固体变黑色

15、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拉瓦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B.门捷列夫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C.钱学森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D.张青莲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贡献非常大

16、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A.A

B.B

C.C

D.D

17、常温常压下,10mL 某气态物质含有 2.68×1020个分子,而在这些分子里又含有 8.04×1020 个原子,则判断该物质是一种 ( )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以上都有可能

18、下列方案中的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分别用小木棍蘸取两种液体

B

区分真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少量的氯化氢

加过量氢氧化钙

D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过量的氧气并点燃

A.A

B.B

C.C

D.D

19、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粉末,下列对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该实验可以说明N2难溶于水,且化学性质稳定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木炭粉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红色固体

B.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21、如图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钠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离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到电子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D.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0

22、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氢气作燃料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酒精杀菌消毒

23、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有充足氧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4、下列与试管有关的操作或装置(试剂和酒精灯省略)的图示正确的是

A.

B.

C.

D.

25、某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各物质的分子数目、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是该反应的生成物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7

2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物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碳(C)

B.甲烷(CH4)

C.氢气(H2)

D.一氧化碳(CO)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7、20113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福岛核电站遭到破坏,核反应堆内的物质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氢气因泄漏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该爆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引发核危机。其中碘-131就是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其原子核内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则它的核外有_____个电子,属于_______元素(填金属非金属)。

28、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________

(2)2个水分子________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9、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或根据意义写出符号:

(1)2H

(2)3个二氧化碳分子  

(3)3个硫酸根离子  

(4)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5)Fe     (写两种)

 

30、用化学符号填空。

14个氦原子_____

2)氧分子_____

33个水分子_____

45个镁离子_____

5)铁离子_____

6)水通电的文字表达式_____

7)水是由大量的_____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2_____1_____构成;水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31、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__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__表示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_______ 

 

32、如图表示许昌市饮用水的净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下水中的细菌和颗粒物等杂质比湖水、河水等地表水中的少,请说出一个原因____

2)在图中的沉淀池中,除了用静置的方法外,还可以用______的方法使水更干净。

3)水质检验后,如果自来水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细菌污染,人们在家中饮用该水之前应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

33、(9分)小明用图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______处(填“1”、“2”、“3”、“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写一条);

(3)他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居然能在氮气中燃烧.于是他用镁代替红磷做起了这个实验,实验完毕,你认为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总容积的1/5。

 

34、 HCNONaS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照要求填空。

(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①两个氢分子 _______ ;

②两个钠离子 _______ ;

③氧化钠 _______ ;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_______ ;

②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_______ ;

③造成酸雨的气体 _______ (写一种);

(3)写出一条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

35、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认真分析信息,回答:

(1)分析上图规律,可推知,图中X=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_________,该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

(3)如图表示的是(写粒子符号)________

(4)实验证明:在上图同一横行中,从左到右,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同一纵行中,从上到下,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则上图元素中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原子是________(填原子符号,下同),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原子是________

36、H2 O2 N2 CO2 HCl分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若各取1g,则其分子数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 10分)

37、7分)养鱼师傅有时会向鱼塘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

【查阅资料】过氧化钙能与水能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一种气体。

【提出问题】该固体的作用是什么?该反应吸热还是放热?

【实验探究】某同学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分析讨论】

1)按要求装配好仪器,实验前首先要

2)过氧化钙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该反应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4)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过氧化钙的目的是  

【拓展思考】

5)养鱼师傅说一般在温度比较高的夏天使用过氧化钙较多,说明氧气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

6)过氧化钙应 保存。

 

38、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一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装置B中足量的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装置D中足量的石灰水的作用是为了检验C中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装置C中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证明一氧化碳有还原性。

(4)根据本实验,点燃装置E中尾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___________(填写一条化学性质)。

(5)一氧化碳是初中化学课本中常见的还原剂,通常可以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元素,使得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单质,那么我们初中学过的常见物质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还有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一种即可)。

(6)一氧化碳是重要的燃料,如果我们在晚上发现工作人员在使用一氧化碳过程中出现眩晕,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的状况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立即关闭煤气阀门

B.立即将眩晕人员搀扶到户外通风良好的地方

C.立即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D.立即打开打火机照明到燃气管道附近寻找漏点

四、简答题(共2题,共 10分)

39、汽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物质。汽油是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我们可以把它近似看作是,汽油密度约为0.7kg/L

(1)C8 H16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请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辆百公里油耗为10L的汽车,每百公里排放CO2____千克?假设燃料燃烧充分

(3)根据上述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用一两句话表达你的看法__________

40、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实验事实。

将验纯后的氢气在尖嘴导管口点燃,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很快出现水雾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