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中,海底世界的奇幻美妙,潜水艇的强大功能,都显示了作者凡尔纳的非凡想象力。
B.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C.《朝花夕拾》中鲁迅说起儿时的生活,常常会谈到迎神赛会、看戏等回忆的文章是《无常》《琐记》。
D.《傅雷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的高尚情怀。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畸形(qí) 眼翳(yì) 哄堂大笑(hōng)
B.绰号(chuō) 黝黑(yǒu) 颔首低眉(hán)
C.炽热(chì) 粲然(càn) 广袤无垠(mào)
D.锃亮(zèng) 脸颊(xiá) 自怨自艾(yì)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子之不知鱼之乐
B. 故人不独亲其亲
C. 策之不以其道
D.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吐温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B.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所著《庄子》一书,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C.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是一篇“不平则鸣”之作,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D.《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他一贯关心民生疾苦,这首诗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宫市”制度。
5、赏析下面的古诗并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6、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病树前头万木春。
(2)海内存知己, 。
(3)浮光跃金, 。
(4)长风破浪会有时, 。
(5)《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动荡不安的痛苦的诗句 , 。
(6)对于不少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国梦”就是安居梦,就是杜甫曾经追求过“ , ”的梦想。(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7、阅读《昆虫记》,请根据提示写出字母所对应的昆虫名字。
①这些小A出来以后,就爬到母亲的背上,紧紧地挤着,大约有二百只之多,像一块树皮似的包在母亲身上。它们在干什么呢?它们是让母亲背着它们到处去逛。而它们的母亲,不管是在洞底沉思,还是爬出洞外去晒太阳,总是背着一大堆孩子一起跑,它从不会把这件沉重的外衣甩掉,直到好季节的降临。
“A”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B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B”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你抓住的是一只C,那么其腹环则有一道光滑明亮的细沟。当它处于防卫状态时,细沟则忽上忽下地滑动。这条似出鞘兵器的滑动槽沟证明它就是其家族之一员,无须再去辨别它的体形体色。在针管昆虫属中,其他的都没有这种新颖独特的滑动槽沟。
“C”是_________________
8、说“帘”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动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作用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与其说得率直点,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留香往”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的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的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住博物馆。单就湘帘,杆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隔音妙,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可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等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尽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1】整体感知文章,说说作者借说“帘”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从全文来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帘”的哪些功用?
【3】文中引用了不少古诗文,这种引用有什么好处?
【4】有人说,建筑师将房子的四壁打穿,装上窗子,就是为了使屋子明亮透光,而你们偏偏要多此一举,再为窗子装上帘子,又把它遮起来。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9、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是否回想起你读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请就此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