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连( qiáo)        然( piān)        ( suò)        远(miǎo)

B.闭( sāi)          ( sè)            默(jiān)          ( pǔ)

C.雾(ǎi)             ( mái)          (xī)            绊(jì)

D.猛( mǎ)          ( lù)            烂( mí)          子(méi)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女排夺冠后,一系列庆祝活动戛然而止,队员们进入休假状态。

B.越有知识的人越谦虚,只有才疏学浅的人才目空一切

C.抗疫动员令刚刚发出,医护人员的请战书便纷至沓来

D.我就不信,才这么点工夫,他竟能销声匿迹了。

3、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D.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老山界》是革命回忆录,作者陆定一,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草》作者王愿坚,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中毒的险情,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亲尝毒草,并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高尚人格。

C. 《枣核》以一位 “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表现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D. 《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晏子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面对《过零丁洋》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 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 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文默写

(1)   ,化作春泥更护花。

(2)   ,铜雀春深锁二乔。

(3)夫战,勇气也。    

(4)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5)《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名句是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警句形式道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本质的句子是:    

(7)《观刈麦》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独特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很多天过去了,直到等待已经变得难以忍受的时候,跟他同样激动的母亲突然跑进房间大喊:“列宁格勒来信了!!!”这是州委会打来的电报。电报纸上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保尔的心猛烈地跳动着。日思夜盼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铁环已经被彻底砸碎,现在他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战斗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

上述语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环”指的是_____ “新的武器”指的是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所房子加上爱

包利民

①那是一所再普通不过的房子,在这个小城中,它绝对是最差的建筑了。古旧的青砖瓦房,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挺拔和光彩,像一个垂暮老人,在岁月的风霜雨雪中一身沧桑地走来。

②这是三间正房,现在已成了人们常来观瞻之地。初到这个小城,我很是不解,和它同年代的老宅都已拆除,建起了楼群,何以它却保存下来,并成为人们的游览之地呢?

③在房子正门之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只刻了一个红红的大字:家!一进门是个厅堂,墙上挂了许多照片,照片中的人都是当年的抗联战士,照片中的背景都是这个房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虔诚与微笑。我看见了墙上的文字简介,方知就在这所房子里,曾先后躲藏了近三百名受伤的或被日军追捕的抗联战士。

④当年房子的主人是一个极普通的中年人,姓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包括那些在这里藏身过的人,他们都叫他爸爸,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有温暖,有关爱,有安全。许多许多次,在鬼子来搜查时,这位老爸爸都不顾自己的危险而保护着那些孩子。甚至有一次,鬼子就在这个院子里,用刀砍下了他妻子的头,他都没有说出抗联战士的藏身之处。

⑤可是,在解放后,有许多年的时间,老爸爸都遭受着人们的鄙夷和唾弃,因为有一次,他出卖了两个抗联战士,致使那两人惨遭鬼子杀害。

⑥那一天,鬼子得知他的家中藏有抗联战士,便气势汹汹地赶来,包围了这所房子!当时,房子中藏了十四个人,由于夹壁墙中只能藏十二个人,再多就挤不进去了,所以有两个被老爸爸安排在壁柜的夹层里。鬼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什么,于是恼羞成怒,把老爸爸绑在院中的树上,打得死去活来。后来鬼子见也问不出什么,便下令要烧房子。此时,老爸爸突然说:“不要烧房子,那是我祖上留下的,烧了,我就没有家了,我告诉你们抗联战士藏在哪儿!”

⑦鬼子大喜,老爸爸将他们带到壁柜前,说夹层里有两个人。鬼子很快将两个人搜出来,也是在这个院子里,砍了他们的头。自始至终,那两个战士也没有说一句话。

⑧鬼子走了,老爸爸和房子都得以保存。那十二个人从夹壁墙里出来,纷纷指责老爸爸,老爸爸却说:“不牺牲两个人,一放起火来你们全得死!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是,人们并不理解他,都怒气冲冲地走了,说要不是以前他救过的人多,早把他崩了。从此,再无抗联战士到他这里避难,那是老爸爸最后一次帮助抗联战士,以后,这所房子便彻底寂寞下来。

⑨“文革”之中,老爸爸因为此事备受摧残,那时他已八十高龄,当他在这个院子里,就要被执行死刑时,忽然来了一位颇有名望的老领导。他一见老爸爸就跪下来,叫着“爸爸”,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掉!他向在场的人说出了令大家震惊的事实:“那一次,爸爸出卖的那两个战士,竟是爸爸的亲生儿子!”

⑩那一刻,人们只有泪水,许多人跪下了,喊着“爸爸”!

⑪后来,动乱过去,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许多建筑都被毁了,却没有人动这所房子的一砖一瓦!当年在这里避难过的老抗联,都曾来到这里,他们说,到了这个房子,有一种真正回家的感觉!

⑫大多的在这里住过的抗联战士,都留下了照片,而老爸爸一家四口人,却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老爸爸去世后,这里便成了小城的圣地,只是,人们再也无法去想像那一家四口的音容笑貌!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他们留下的,足已震撼、感动我们一生一世!

⑬是的,这里是真正的家,因为,有这样一所房子,因为,有那样一种崇高的爱!

1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李姓“爸爸”藏战士——牺牲儿子保大局——______——______——______——建筑保留成圣地。

2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爸爸”的形象。

3“那一刻,人们只有泪水,许多人跪下了,喊着爸爸!”请描写人们的心理活动。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标题“一所房子加上爱”的含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