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星市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新闻电头的简称,新闻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

B.“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公祭,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赞扬亡者的伟大功迹与贡献以及对亡者的追思。

C.“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八句四联,其中颔联颈联要求上下两句对仗,全诗要求压一个韵,第二、四、八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当得起这个称号。

B.《流浪地球》中主人公点燃木星的过程惊心动魄

C.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D.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在高潮时戛然而止,转向低沉,让人回味无穷。

3、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采用第一人称,以(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B.《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C.《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作者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D.《美丽的西双版纳》按——结构展开描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制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B. “伊斯兰国(ISIS)”极端组织一度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了中东大片领土。

C. 沙和尚言语不多,任劳任怨,承担了西天取经途中挑担这种粗笨无聊的工作。

D. 晓宇一年里竟然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我对他的佩服真的是诚惶诚恐,五体投地。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品读以下两首诗及写作背景,完成小题。

 

(甲)

(乙)

品古诗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知背景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诗人因贤淑勤勉的妻子去世而写19首组诗吊之。时隔六年后,诗人作此诗。

宋熙宁二年(1069年),作者主持变法。后变法失利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某日游钟山时有感而作。

 

【1】古诗写“静”,或“以静写静”,或“以动衬静”。(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属于中“以动衬静”;(乙诗)中“一鸟不鸣山更幽”一句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以“鸟”“竹”为意象,请结合诗中的内容赏析两首诗不同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填空。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长歌行》)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4)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

(5)历代以来,乡愁的表达形形色色,崔颢在《黄鹤楼》中以   诗句,表达了思乡情怀。

(6)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的诗句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人物。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受到“开明”的教育,理智冷静,善于分析。蒋介石曾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是___________

       他具有乐观豁达、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得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像个孩子似的得意。他是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又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他是_____________

       他急躁而又谦虚,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英勇善战,行军神出鬼没,口才好,成望高。他是________

【2】你怎么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获得了哪些启迪?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完成小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发现“破烂”→________被“教悔”→________获“奖励”→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

【3】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4】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小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二)

走到青春的路口,我知道,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记忆值得珍藏与回味;总有真挚的情感值得珍惜与体悟;总有一些心底的梦想值得坚守与追求……人生处处有值得拥有、值得珍藏的美好。

请以“值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后写作。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美观;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