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杨市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本文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中的“汉阴”指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C.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科普巨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2、下列依次填入括号里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     )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     )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     )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     )苍穹。

A.chán              shè       

B.chán              shí       

C.cán               shè       

D.cán               shí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选自《呐喊》。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B.《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展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C.《恐龙无处不有》作者是阿西莫夫,他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D.《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专家、地理学家。

4、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 )

A. 发(bān) 遗(zhǔ)   树(jiàn)   裁(zhòng)

B. (é) 威(nuó)   越(zhuó)   联(méng)

C. 款(bō)   立(shè)   利(xī)   投(zī)

D. 献(gòng)  琴(lún)   透(shèn)   清(xuè)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寤寐思服”中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表现了对爱人的痴情。

C.《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D.诗中的“君子”“淑女”为贵族“少爷”“小姐”,诗中的“琴瑟”“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2】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请你说说这种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怅望青田云水遥。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     ,相伴过年华。 

(4)无丝竹之乱耳,  

(5)   ,欲上青天览明月。 

(6)塞下秋来风景异,    

(7)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8) ,金就砺则利。

(9)古代学子常常游历他乡,到了凄凉的秋天思乡之情日甚,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号称秋思之祖,其中 两句正是这种心情的集中写照。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请结合《格列佛游记》的内容,说说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到的那些国家各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说明文阅读

“晒”在古代也流行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现代人喜欢“晒”,其实,古人也有各种“晒”。

②“晒”有多种含义,古人最初的“晒”可以说是“晒”的本义,即“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古人晒得最多的是书。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晒书晒物。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古人在七月七日拿出衣物书籍来曝晒,主要是为了杀虫消毒。但谁能说在晒的过程中没有借此炫耀呢?

③到了唐代,晒书风俗更盛。朝廷干脆把七月七日定为“晒书节”,规定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文人晒书,正好借此机会梳理一下藏书,温故知新,更多的是让书受阳光的照射,免遭蠹虫之灾。

④古书记载的古人晒裘、晒衣,取的也是“晒”的本义。《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韦氏月录》曰:“七月七日晒曝革裘,无虫。”革裘即皮衣,这不是平民百姓都能晒的,当然是那些豪门贵族的专属。《晋书·阮咸传》记载着一件事:一年七夕,阮氏家族的富豪们都拿出华贵衣服来晒,顿时满庭院流光溢彩、炫目无比。见此情景,清贫的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篙挑起一件粗布短裤,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阮咸的举动颇有点像今天有些人以“炫穷”来对抗“炫富”。

⑤汉武帝时,建章宫内太液池旁有专门的晒衣阁,每年七夕的时候,常见宫女在那里晒衣服。唐朝的皇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宋·蔡确在《失调名·七夕》中云:“骊山宫中看乞巧,太液池边收曝衣。”可见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帝老儿都热衷于此事。

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古代的“晒”的含义也逐渐演变,由原含义延伸,泛指将自己的罕有物或特殊技能等展现给别人的行为,与人分享,任人评说。古人自然不能利用手机玩“晒”,但也是“晒”之有道。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用诗文来“晒”。

⑦现代人喜欢“晒”美食,其实古代人早就有这个爱好了。唐代诗圣杜甫一次在吃了美味的鲂鱼后,晒出了《观打鱼歌》:“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宋代苏轼更是一个吃货,有一次吃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后,即兴题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经他这么一晒,老妇人的环饼香飘万里,大赚了一把。

⑧《汉书》曾记载西汉时期的东方朔晒工资,只有可怜的“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一囊粟,是指一袋没有脱壳的小米;钱二百四十,是指二百四十枚三铢钱。这些就是东方朔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的所有薪水。

⑨不过,比起东方朔来,“晒”工资最大的玩家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一生辗转多地,转任多职。这位可爱的白乐天不管到了哪里,都没忘晒一晒自己的工资单。白居易早年做户曹这类小官时,说自己“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到了35岁,官至县尉,他写下了《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可见,那时他的工资有了明显的提高。37岁时,他得了个左拾遗的职位,工资一下子翻了几番,于是他写下:“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50岁时,白居易官至杭州刺史,此时他的工资已很高,生活也很安逸,他不禁感慨,“云我五十余,未是苦老人。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54岁,白居易转任苏州刺史,他在《题新馆》中又写道:“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时,工资更是达到顶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工资高,还清闲,惹得后世的苏东坡也艳羡不已,“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在临死前,白居易还念念不忘留下《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最后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⑩古人中高人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居然也可以晒自己的朋友圈,而且晒得还很不一般。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传世名作《陋室铭》,短短81个字,却是言简义丰。他不但晒自己的房子如何超凡脱俗,还晒出了自己的朋友圈,结交的高雅朋友,更晒出了自己的生活情调。可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晒得很高明。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古人在七月七日拿出衣物书籍来曝晒,主要是为了杀虫消毒,但也有借此炫耀之意。

B.文人晒书,既可以梳理藏书,温故知新,又可以让书接受阳光的照射,免遭蠹虫之灾。

C.古人不能利用手机玩“晒”,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诗文来“晒”。

D.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晒出了自己的房子、朋友圈和自己的生活情调。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人“晒”的行为。

B.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晒”字的发展演变这一逻辑顺序来说明古人各种形式的“晒”。

C.第②段中“古人最初的‘晒’可以说是‘晒’的本义”一句中的“最初”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第⑧⑨两段主要使用了作比较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的说明了古人常用诗文来“晒”工资的行为。

3请根据选文有关“晒”的内容,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和生活实际,探究哪些“晒”有意义,哪些“晒”无意义,请各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晒”,在广东方言里有“炫耀”的意思,如:晒命: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必须加强监督。“晒”,在网络上流行就是本着“分享你的一切,晒出你的一切可以晒的东西”的指导思想,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资源、与人分享等,如:晒心情,日记;晒房子,晒衣服;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也许我们习惯了单调枯燥的两点一线,也许我们漠视了同学们之间的点滴温情,也许我们忽略了亲人间的嘘寒问暖……也许蓦然回首,发现原来幸福就在身边。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联系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