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是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
D.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是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2020年长沙市开福区“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评选中,我校被评为“停课不停学”的优秀集体的光荣称号。
B.在12月15日晚结束的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我校毕业生张意飞同学勇夺金牌,并包揽了最佳总成绩奖、最佳理论奖和最佳实验奖,创造了国际物理竞赛的历史新纪录。
C.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不再加重,长沙市教育局发布了最新通知:今起至寒假结束,师生员工不得出境或跨省!
D.通过学生处举办的“一见‘青’心,一见钟‘寝’”最美寝室创意大赛,让学生在房间整理、布置等方面收获满满。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是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
D. 《社戏》主要描写作者幼年时一段看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4、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C.苏轼,字子瞻,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
D.《红星照耀中国》中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问君何能尔”中“尔”理解为_______。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反映了诗人逃离官场的欣喜之情。
B.“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C.“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6、古诗文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
(3)金陵城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晏殊的《浣溪沙》中表现出词人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又流露出感慨与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傅雷家书》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的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傅雷为什么要在这封家书的开头称呼儿子“聪,亲爱的孩子”?
【2】傅雷曾对儿子说:“只要你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在这封信里,作者认为坚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8、阅读《薄暮下的刀锋》,完成后面小题。(18分)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4分)
试刀锋 → → 磨刀锋 → → 拒商机
【2】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4分)
【3】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4】“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9、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关键时刻的决策。很多时候,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隐居东皋,是王绩的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选择;弃医从文,是鲁迅的选择;将一生奉献给寂寞的实验室,是居里夫人的选择;长征,是中国革命生死关头的道路抉择……
在你的生活中,又遇见过怎样的选择呢?你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这些选择带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这,是我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班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