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情境填四字词语。
(1)放学时,突然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天空中___________,同学们只能冒雨回家。
(2)清晨,山谷中的大雾把树木都藏了起来。不久,太阳出来了,___________,山间美景又出现在眼前。
(3)天上飘着___________,雪娃娃变得更胖了。
2、照样子写一写。
黑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零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密麻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来走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1.黑沉沉(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慌慌张张(A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4、读拼音,写词语。
shí | wù |
|
|
(_______)
jiù | shì |
|
|
(_______)
shén | qì |
|
|
(_______) |
|
huó | xiàn |
|
|
(_______)
5、照样子,写一写。
(弹)钢琴 (_____)手工 (_____)象棋 (_____)京戏
(忙)——闲 笑——(_____) 重——(_____) 好——(_____)
一(座)山 一(_____)信 (_____)小溪 一(_____)图画
(美丽)的风景 (_____)的眼睛 (_____)的楼房 (_____)的葫芦
烟云(烟消云散) 山川(________) 穷尽(________)
半信半疑(ABAC)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东张西望(含反义词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7、留言条最后先写时间,再写姓名。( )
8、根据课文理解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葡萄沟》一文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____)
【2】《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告诉我们只需要看葫芦就行了,葫芦滕不用管。(____)
【3】《纸船和风筝》告诉我们好朋友吵架之后互相理解,友谊才能长久。(____)
9、下列是句子的在后面的()里打√,错的打×。
①“你也去超市吗?”小丽问牛牛。 (____)
②但是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____)
③“J.K.罗琳”是一个著名的魔幻小说家。 (____)
④在操场上,一年级的孩子在玩“老鹰捉小鸡”。 (____)
10、芳芳最喜欢看的动画片要开始了,可妈妈还在看《舌尖上的中国》。芳芳要和妈妈商量,她应该怎么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呢?在下面恰当的说法后打上“√”,不恰当的打“×”。
【1】妈妈,你看了那么长时间了,该让我看了,快点给我放动画片。______
【2】妈妈,您先让我看一会儿动画片,20分钟之后您再看《舌尖上的中国》,好吗?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yào)着大地。
啊!春天的景色的(dí)确(què)美!小树碧绿碧绿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小草也从地里钻出来了,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tǎn)。小河的冰雪早已融(rónɡ)化,鱼儿在戏水,无比欢乐。
小鸟在树上自由自在地歌唱,大雁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美丽的蝴蝶在跳舞,蜜蜂也忙着在花丛中采蜜。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好一个花的世界。
啊!春天终于来到了,广阔(kuò)的天地到处生机勃(bó)勃。春天多么美丽呀!
【1】短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
【2】照样子,写词语。
(碧 绿) 碧绿碧绿 (粉 红) 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温暖的(__________) 绿色的(___________)
(_________)的桃花 (___________)的蝴蝶
【4】短文中写的植物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短文中写了(________)等四种动物。(多选,填序号)
A.青蛙 B.蜜蜂 C.小鸟 D.燕子 E.大雁 F.蝴蝶
12、阅读理解。
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一个洞。 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去修。
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窝里,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了。”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quánsuō)得更紧些。
风越刮越凶,雪越下越大。 结果,窝被风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dòngjiāng)了。
【1】短文总共有(_____)个自然段。
【2】一开始,这个洞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兄弟俩都不修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都不修补它们窝的破洞,最终兄弟俩怎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找出文中描写寒冷冬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愚人吃盐
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
主人见他来了,就请他吃饭。在吃菜的时候,他嫌一道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给他放了一些盐,他再尝,觉得味道比刚才鲜美多了,心里就想:“菜的味道之所以变得鲜美,原来是加了盐的缘故。加了这么一点点,味道已经这样鲜美可口,如果多放些,味道不是更鲜美吗?”
想到这里,这位愚蠢的人就不吃菜了,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弄得口苦舌麻,反而伤了胃口。
【1】这篇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
A.3,4
B.3,5
C.3,2
【2】为什么淡而无味的菜一下子变得鲜美?( )
A.因为放了味精
B.因为放了盐
C.因为放了糖
【3】这个人空口吃盐是不是更鲜美了?( )
A.不是,他空口吃盐,结果弄得口苦舌麻,反而伤了胃口。
B.是的,嘴里感觉更加鲜美了。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
A.做事不能想当然的去做,而要多动脑筋。
B.做事不能一知半解。
C.做事要有尺度,不能走极端。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麻雀拜师
小麻雀对老鹰说:“先生,您可愿收我为学生?”老鹰 地回答:“行啊!”小麻雀又问:“飞行苦不苦?”老鹰 地回答:“苦!我们天天要搏击风雨,翱翔蓝天啊!”小麻雀为难了。 说:“那我可不敢学了。”小麻雀又找到鸵鸟:“先生,我想拜您为师,可以吗?”舵鸟愉快地回答:“好!我们天天要在炎热干燥的沙漠里奔跑。”小麻雀 极了:“这……我不想学了。”
小麻雀后来又想跟鸭子学游泳,跟百灵鸟学唱歌,都因为怕苦怕累而没有学成。
小麻雀很快变成了老麻雀,什么本事也没有学会。它只能贴着地面低飞,只会在地上蹦来蹦去,叽叽喳喳地叫上几声。
【1】根据短文内容,把下列词语选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认真 低声 害怕 高兴
【2】短文写了小麻雀想向老鹰学______,向______学______,跟______学______,跟______学______,最后______。
【3】“小麻雀很快变成了老麻雀,什么本事也没有学会”的原因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小麻雀来到你面前,你准备对小麻雀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大象的耳朵(节选)
①怎么才能让耳朵______起来呢?
②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③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
④最后,大象还是把他的耳朵______了下来。这样,虫子______不进去了,有虫子来的话,大象只要把他的大耳朵一______就能把他们赶跑。
⑤大象说:“我还是让耳朵奔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1】请在短文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动词。
【2】大象用竹竿撑起耳朵后,结果怎样?用“ ”画出相关句子来。
【3】“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大象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 )
A.只要我们感到不愉快,就应该随便改变自己的看法。
B.要坚持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能盲从。
C.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
16、看谁最能干,先组词,再写一句话。
傍( ):
17、照样子,写句子。
身体虽辛苦,心理喜洋洋。
_______虽___________。
18、照样子,写句子。
例:云儿雪白雪白的,好像一群群可爱的小绵羊。
(1)_____,好像______。
例:他走来走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走来走去。
(2)我在看书。→_____。
19、习惯养成。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常洗澡,勤换衣。
你拍二,我拍二,天天不忘带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身上有土快拍掉。
你拍四,我拍四,饭前洗手要牢记。
20、我会写。
你一定有许多好朋友吧?请你用几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他(她)是谁?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爱好?你们经常在一起做什么?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