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巴中市初二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冲是《水浒》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安分守己,但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

B. 鲁达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可是力气太大了,教训一下坏人变成三拳出了人命。这一意外情况对他此后的生活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生确实会有些偶然性,但偶然之中有必然,如果他是一个对于民间疾苦无动于衷的官僚,他可以不管此事,更无须造反。

C. 《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施耐庵,该书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的精彩片段,监押头领杨志虽然处处小心,但还是被吴用等好汉以下蒙汗药的计策夺取了生辰纲。

D. 《水浒传》中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脾气暴躁的李逵十分恼怒,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促进了梁山的发展。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B.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C.增温可以加快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D.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3、请你找出下面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A月明风清,苏子无法入眠,寻好友漫步于庭中赏月观竹柏。

B纳粹使这个温和的小镇变成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一座座耸立的石碑不禁让人触目伤怀

C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山海经》里的 神兽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D我军突破了东面防线,敌军张皇失措,有计划地撤退逃跑。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想化解买票难的问题,就要废除火车站对车票垄断的售票机制,废除车上补票收取手续费制度,实行凭身份证提前订票并一人一票。

B.《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未经允许,擅自散布他人隐私,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最高可罚款5000元。

C.有必要加快家电下乡进程,以进一步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用。

D.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全球粮价上涨、库存大幅减少的严峻形势下,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但关键在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请说说你的理解。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阅读经典,咀嚼经典,那些从容流淌的文字中,却常常涌动着令我们感动的爱的激流:阿长辛苦买来的粗zhuō( )的《山海经》中蕴含着的浓浓关爱;父亲pán( )跚的背影中流淌着的舔犊之情;老王在生命尽头的微薄的回kuì   )所牵动的一个善良文人的愧怍;一肩担尽古今愁的老信客以大半辈子的穷愁liáo(   )倒演绎出的无悔的忠诚……常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细小的爱与关怀,我们才能更好的品味生活!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现代作家巴金曾说,《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鲁迅先生也曾说,《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他们共同的关键词是“趣味”,相信这也是你的阅读感受之一,请结合《昆虫记》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昆虫记》是部科普作品。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前育、后记或附录的相关内容,为整本书做些准备:在阅读中遇到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查找资料。强化认识:同时我们还要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精神并且关注这类作品的,艺术趣味等。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在阅读这本书时,你是借助什么方法解决阅读困难的。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洞察世情的金庸

郑培凯

一提到金庸,那些想象世界的人物就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光明磊落的郭靖、风流洒脱的令孤冲、义薄云天的萧峰、阴狠毒辣的欧阳锋……金庸的小说,提供了观察现世情态的一面镜子,令人读来,像是阅尽了千古众生相。

与金庸的本尊查良镛先生相识,是我来了香港之后。最初的印象是他寡言慎行,与我长期印象中笔锋犀利的大侠迥然不同。来往渐多,开怀畅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有点口拙,不像他小说时白那么词锋犀利。他不善于公开演讲,也很少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这与他撰写报纸社论,评论天下大事,针眨时政的深刻与聪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饶宗颐先生米寿之时,创价学会为他举办了“学艺双携”书画大展,特别邀请了查先生做开幕致辞。查先生个头不大,上台时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带着亲切的微笑,风度倒是儒雅。他一开口就说:“饶宗颐先生是我在香港最佩服的人。”说完之后,顿了一下,好像想起这句话使用了最高级的形容词,把饶先生捧成了香港至尊,有点不妥,接着补了一句:“我是说,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又顿了一下,大概觉得补充得也不妥,似乎贬低了饶公在他心目中的真正地位,再追加了一段说明:“香港有很多人,我都佩服。在不同领域都有了不起的人,都是我最佩服的。饶先生是在学术文化艺术领域,让我最佩服的人。”满场的来宾,都屏息听着查先生站在台上不断自我修正,显得十分尴尬。

查先生拙于口头言辞,却是个思想锋利的人。他聪明绝顶,时常冒出一句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妙语,让人感到他不但学养过人,而且充满了非凡的想象谐趣。有一次朋友聚会,有位穿着时髦的女士,从台湾买了件鲜绿色的对襟棉袄,穿在身上,的确靓丽出众。她摆了几个美妙的pose,轻盈地转过身来,查先生突然莞尔一笑,说“后面可以加个‘勇’字”,使我几乎喷出饭来。不禁让我想到古代也有些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善于著书,却拙于口辩。《史记》记载韩非:“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司马迁描写司马相如,则是“口吃而善著书”;《汉书》说扬雄,是“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这些不世出的古人,应该与查先生都属“妙手著文章”的文人,与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大异其趣。认识了查先生之后,才了解,有的人真是天生的大巧若拙。

我与查先生有同好,就是喜爱昆曲,不只爱好昆曲的高雅,更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的悠游与闲适。每次邀约,他一定高高兴兴应约前来,而且经常是早到一个小时,安安静静,像小学生等着上课钟声一样,丝毫不嫌等待时间的漫长。有次问他为什么那么早就赶来?他回答说,塞车误戏,岂不失算?后来我问他,怎么喜欢上昆曲的?他说,小时候在海宁,家里上上下下都喜欢听戏,一家大小,到了晚上休闲,都唱昆曲,就像现代人在家里唱卡拉 OK那样,从小习惯了,就会牵动乡情,让他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查先生虽然退休,时间比较容易自由支配,但还是有偶尔无法前来看戏的时候。有一次我又邀他观赏昆曲,他犹犹豫像地告诉我,这次来不了,但要先请我吃饭,可否先给他一张戏单,让他过个干瘾。我便拿出素雅的笺纸,用工整的小楷抄了三天的剧目,还抄了饰演者名字,整整齐齐写了两三张纸,写得像从前的戏单那样.吃饭时我交给查先生,他仔细看了一遮,笑了笑,小心翼翼折成四折,放进上衣口袋里,说这次只好自己想象演出的情景了。

查先生看戏的时候,十分安静,偶尔也会莞尔一笑。大多数时间,他都静静地欣赏,或许是心境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看戏也如同观察世情,人世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喜怒哀乐,都在唱做之中,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选自《文汇报》2018年12月08日,有删改)

1作者认为金庸是一个“洞察世情”的人,依据何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查先生致辞这件事。

3文中两处写到查先生“莞尔一笑”,各有什么用意?

4称呼的变化体现情感的不同,请揣摩作者在文中对主人公的称呼由“金庸”变为“查先生”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5本文第四段与下面的语段都写了与朋友邀约相聚,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曾祺《昆明的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人的一生,伴随着许很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恶习告别……在告别中,我们持续长大,逐步成熟。告别引发了我们美好的祝福,告别也意味着新生……

请以“告别”为题目,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或暗示姓名、校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