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闭(__________) 令(__________) 站(__________) 铜(__________)
闪(__________) 今(__________) 战(__________) 桐(__________)
2、比一比,在组词。
提(__________) 名(__________) 披(__________) 采(__________)
题(__________) 明(__________) 坡(__________) 彩(__________)
3、我能组词。
两(__________) 始(_________) 弟(_________) 吵(_________)
俩(__________) 抬(_________) 第(_________) 抄(_________)
4、给下面的词语拼音。
( ) ( ) ( ) ( )
马 棚 磨 房 拦 住 既 然
( ) ( ) ( ) ( )
小 麦 仔 细 淹 没 脑 筋
5、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____ì j____ ____ān ____á d____ ____ùn
闭 紧 粘 乏 等 润
6、读拼音,写词语。
shí wù kāi shǐ zhé zhǐ zháo jí ɡuǎnɡ chǎnɡ
7、阅读《小蝌蚪找妈妈》,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小蝌蚪是非常有礼貌的孩子。(______)
【2】小蝌蚪把鲤鱼当成了他们的妈妈。(______)
【3】小蝌蚪看见乌龟时,只长出了两条后腿。(______)
8、判断下列每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是否一样。(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 )
【2】我上学经过小华的家门口。鼹鼠先生经过狐狸太太家。( )
9、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小妖精是好妖精的原因是他会魔法。(___)
(2)奶奶的“怪耳朵”只能听到响亮的声音。(___)
(3)小妖精呆在阿土的裤兜里。(___)
(4)小妖精让看小说的小女孩头发竖了起来。(___)
(5)多多对爸爸发脾气的原因是想要一辆坦克车。(___)
10、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梧桐树叶像手掌。”不是比喻句。____
【2】“戴月光”是说农民们从地里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月光洒在他们的身上。____
【3】“腊月”指的是农历十一月。____
11、课内阅读。
有人说:“得( )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可是立刻有人反驳:“有了大秤也不成,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 )起这杆大秤呢?”又有人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1】写出文段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立刻 —— ______ 反驳 —— ______
【3】所选文段中,人们一共提出了( )称大象的方法。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4】曹操听了人们提出的办法后为什么直摇头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称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展示台。
霜
霜的工具都在一只小箱子里,是些什么东西呢?是一只颜色盒子,里面有大大小小的画笔,还有剪刀和锤子。
霜背起小箱子,动手工作了。它把草叶和有些树叶涂成黄色,把有些树叶涂成了红色。它拿起一支大画笔,蘸着银白色来画田地,田地上就像落过小雪一般。它拿起一支小画笔,也蘸着银白色来画人家的窗玻璃,窗玻璃上就有了非常美丽的花纹。
它又用剪刀剪开各种种子的壳,嘴里唱着:“你熟了,散播到各处去吧!”最后它到栗子树上,说:“栗子也熟了,我要敲开那些硬壳,让孩子和松鼠有栗子吃。”它用铁锤把一个个硬壳都敲开。棕色的栗子就在毛茸茸的屋子里露出来了。
【1】用“﹏﹏﹏”画出短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2】霜做了哪些工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霜工作时,需要哪些工具呢?用“ ”画出相关语句。
13、我会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乌龟与水井
一只乌龟在陆地上散步,路过一口水井,想到井边喝水。水并提醒乌龟说:“喂,伙计!请离得远一点,掉到我这儿是很危险的。”
乌龟笑着说:“什么样的江河湖海我没到过,不怕你这一口小小的水井。”水井对乌龟说:“我这儿的环境与那儿不同。”“什么相同不相同,还不都是水,我下去给你看看。”说着乌龟“扑通”一声跳下了井。
乌龟跳到了井里,一会儿就明白过来,他再也无法爬上来了。
【1】全文一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我这儿的环境与那儿不同。”这句话中,“这儿”指________,“那儿”指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明白了( )。(填序号)
A.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可以去做。
B.不区别情况,不听人劝告,是没有好结果的。
14、课外阅读[来源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段、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的淋漓尽致。
【2】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忘记北国的春风”?
【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15、按课文内容填空。
狼想吃小羊,找了___________次碴儿:
(1)小羊把它喝的水____________了。
(2)小羊_____________在背地里_________________。
(3)骂我的不是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样。
16、品读句子,说说下面的句子有趣在哪里,并仿写。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雾把自己藏了起来。
这句话有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会写句子。
(1)例:青蛙一抬头就看见天。
我一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
(2)例:小鱼被他放回大海。(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桃树结出了果子,_________________。
(4)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换一种语气,表达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附加题:我的出行我做主。
1.可可的家在火车南站附近,他坐地铁可以在______号线______站上车。
2.周末,可可的同学约他上午十点在塔子山公园见面,他可以在______站上车,在______转乘2号线,在______站下车。
19、按照要求写句子。
1.例: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花骨朵变成了鲜花。
花骨朵变成了鲜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鲜花。
2.大象到底有多重?(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会看图写话。
仔细观察图画,想想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