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化学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照样子,完成练习。

例:高兴得(哭了)

激动得________      玩得________

2、读拼音,写汉字。

hái  zi ɡǎi zhènɡ yǎn  lèi niàn sh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读句子,加标点。

(1)你知道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吗( )

(2)我多么想去北京看看啊( )

(3)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

4、照样子写词语。(6分)

金黄金黄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

又黄又大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

 

5、猜谜语

猜猜下面的字谜,把谜底写在括号里。回家用它考考爸爸妈妈。再让他们给你出个谜语猜一猜。

(1)让学两点外出。(   

(2)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里外合起来,人人爱看它。(   

 

二、书写(共1题,共 5分)

6、看拼音,写词语。

xiě zuò qì  chē   hàn shuǐ   zì  yán zì yǔ

 

gān kū xīng wàng   jù  rén   dà  xuě  fēn  fēi

   

三、判断题(共4题,共 20分)

7、读懂句子并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说话的时候,使用恰当的语气,能让听的人舒服。( )

【2】千人糕是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制成的糕。( )

【3】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儿童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 )

【4】“月”字旁的字多与月亮有关,“贝”字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 )

8、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______

2千人糕是由一千个人做出来的。 ______

3“一匹出色的马”实际上指的是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 ______

4《咏柳》的作者是清代的高鼎。______

9、找出下列选项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没有部首。   _____

(2)“的声旁是”。   _____

(3)“的形旁是”。   _____

(4)“严厉的反义词是温柔”。   _____

(5)“的声旁是同一个字_____

10、根据课文内容判断,用“√”“×”表示。  

(1)《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____

(2)大禹治水后,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_  

(3)日月潭是我国最大的一个湖。   ____

(4)《坐井观天》的主人公是小鸟。   _____

(5)《寒号鸟》中的寒号鸟得过且过不做窝,最后冻死了。 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 25分)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一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去修。

后来,洞越来越大了。大乌鸦想:“这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窝这样破了,难道他还能住吗?”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窝这样破了,难道他还能住吗?”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quán suō)在破窝里,哆嗦(duō suo)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他会去修的。”小乌鸦想:“__________”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

风越刮越凶,雪越下越大。结果,窝被风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jiānɡ)了。

1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一开始,这个洞比较______(大  小)。你是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请用“﹏﹏﹏”画出来。

3冬天的时候,小乌鸦会怎么想呢?请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4乌鸦兄弟最后(   )他们窝的破洞。

A.修补了 B.没有修补

5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A.要学会修房子。

B.要互相友爱。

C.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推卸责任。

12、我会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鸭子在河边洗完澡,朝村里走去,突然,树丛中蹿(cuān)出一只狐狸,要吃鸭子。鸭子说:“我会学狐狸叫,你听我叫几声再吃我吧!”狐狸就放了鸭子,鸭子叫了几声,狐狸很生气,它说:“一点儿也不像。”接着它自己叫了几声。村子里的狗听到狐狸的叫声,一起冲了出来。狐狸听到远处的狗叫声,丢下鸭子,急忙逃走了。鸭子高高兴兴地回到了主人家里。

【1】短文写了三个小动物,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词“急忙”换成________,句子的意思不变。

【3】狐狸逃走的原因是( )

A.狐狸看到鸭子的主人来了,就逃走了。

B.鸭子动了脑筋,让狐狸用自己的叫声引来了狗,狐狸才逃跑的。

C.狐狸怕鸭子难听的叫声。

【4】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小纸鸟

小螃蟹正在睡午觉,忽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扑扑扑、扑扑扑。

原来池塘的上方,有一只鸟在飞。

这是一只纸做的鸟。

“飞啊,飞啊,哈哈哈!”小纸鸟一边飞还一边叫。那小纸鸟不好好飞,在天上乱转圈子。

小螃蟹想:大概他头很晕吧?

可是,小纸鸟越飞越不像话了。他飞到这棵树上去碰一下,又飞到那棵树上去碰一下。一点儿也不爱惜自己。

小纸鸟是不是在和谁发脾气?

小螃蟹朝小纸鸟喊:“喂,你可别乱飞呀,要摔下来的。”

小纸鸟在天上喊:“不害怕,不害怕,我掉下来也不痛!”

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会不痛吗?

小纸鸟还是乱飞,一边飞一边喊:“就乱飞,就乱飞,谁让我不是真鸟!”

(摘自《孤独的小螃蟹》)

1从文中选择恰当的字填入括号里。

______声音 一______

2短文一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3从文中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小纸鸟一点儿也不爱惜自己?请把相关句子画上“   ”。

4“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会不痛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不痛。

B.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会痛的。

5仔细阅读短文,想一想:小纸鸟为什么感觉不到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马虎——______ 细心——______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

【3】选文告诉我们______

①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②要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15、阅读检阅台。

小麻雀拜师

小麻雀对老鹰说:先生,您可愿收我为学生?老鹰高兴地回答:行啊!小麻雀又问:飞行苦不苦?老鹰认真地回答:苦!我们天天要搏击风雨,翱翔蓝天啊!小麻雀为难了,低声说:那我可不敢学了。

小麻雀又找到鸵鸟:先生,我想拜您为师可以吗?鸵鸟愉快地回答:好!我们天天要在炎热干燥的沙漠里奔跑。小麻雀害怕极了:我不想学了。

小麻雀后来又想跟鸭子学游泳,跟百灵鸟学唱歌,都因为怕累怕苦而没有学成。

小麻雀很快变成了老麻雀,什么本事也没有学会。他只能贴着地面低飞,只会在地上蹦来蹦去,叽叽喳喳地叫上几声。

1.小麻雀分别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拜师求学。

2.小麻雀很快变成了老麻雀,什么本事也没有学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觉得小麻雀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的麻雀。

4.你准备怎样学本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4题,共 20分)

16、结合句子,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耐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奇形怪状: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五光十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为陈述句

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例:不管你说什么,我都相信你。

 

例:无论我怎么着急,他就是不吭声。

 

 

19、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例: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很轻很轻的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____________________

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天鹅。

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天鹅,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0、看图展开想象写话。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