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蝉联 校信通 殚精竭虑 娇揉造作
B.轻觑 田径赛 鞭辟入里 前仆后继
C.寒暄 列题纲 谈笑风生 墨守成规
D.松弛 连锁店 食不裹腹 充耳不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B. 狂风巨浪袭来,他不顾个人安危,站在风口浪尖上,奋力抢救人民财产。
C. 经常在朋友圈“销声匿迹”的基本上都是这四种人。
D. 新产品问世后,由于物美价廉,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写作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丰富的思想,否则,你的文章就会因缺乏具体内容而成为一纸空文。
B.一些“9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全新的称呼“鸟巢一代”。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迷惘的一代”或是“鸟巢一代”。
C.在繁忙而紧张的初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闲适。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一走就是数千年,骨髓里的烙印______。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爆竹声声,烟花朵朵,______成连绵不断的画卷。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摩肩接踵,翘首以盼,一路都是______的脚印。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这头牵着______的现代气息,那头连着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A.根深蒂固 摇荡 千里迢迢 与时俱进
B.根深叶茂 摇曳 风尘仆仆 日新月异
C.根深蒂固 摇曳 风尘仆仆 日新月异
D.根深叶茂 摇荡 千里迢迢 日新月异
5、阅读《齐威王烹阿大夫》,完成后面小题。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 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语之曰( ) ②毁言日至( )
③封之万家。( ) ④人民贫馁(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然吾使人视即墨”相同的一句是( )
A.然足下卜之鬼乎 B.豁然开朗 C.然则北通巫峡 D.吴广以为然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然 吾 使 人 视 即 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结合选文,说说“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什么措施用关?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2】全诗反映了唐代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我校准备举办一场以“礼让,马路更宽广”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宣传标语。抢道、占道一直是马路拥堵,甚至是交通事故最大的根源,请以“礼让”为中心词,补全下面的宣传标语,引导机动车、行人等文明出行。
我的拟写:马路小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烈讨论。针对如何做马路文明参与人这个热点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把你的意见写在下面。
行人:过斑马线时,我总是十分小心,那些不减速的汽车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期待司机朋友真正做到礼让行人,宁停三分,不争一秒。
司机:十字路口,行人和非机动车能不能看看红绿灯,有时红灯亮着,就有人抢行,因为转变,视线不佳,往往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交通警察:马路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学会懂规矩,守规矩,这样马路才会畅通,社会才会和谐。
我的跟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诚邀请。本周三下午活动现场,学校准备邀请驻校交警王叔叔,来给同学们做一次安全文明出行讲座,如果请你代表团委去警队联系,你会如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建议。上下学时间,学校门口永远是最繁忙的。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这时候小商小贩来了,三轮车夫来了,接送的家长也来了……许多学生在这其中穿行,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甚至是危险的事。为此,你要向当地社区城管中队反映这种情况,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你会如何说?
我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词默写。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蒹葭》)
(2)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3)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5)人们常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大好局面。
9、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弘扬劳模精神,点点星火照亮“奋斗初心”
①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我们要风雨无阻、勇敢前进,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用劳动者的点点星光照亮“奋斗初心”,开创美好未来。
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劳模是奋斗路上的“时代先锋”,劳模是奋斗路上的“精神指引”,正是有了无数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才能创造出今天让我们骄傲自豪的“业绩”。奋进新征程,我们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乘势而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永葆奋斗初心,在接续奔跑中谱写新篇章。
③“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诠释进取之心。
④一个时代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的勇挑重担、不断进取的担当。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每一个岗位上都需要吃得苦、办得蛮的奋斗者。大庆“铁人”王进喜立下“宁肯少活两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产业工人许振超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下令世界惊叹的“振超效率”。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岗位上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进取之心,用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新成绩”,折射了劳动者对事业的热爱。
⑤“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折射工匠精神。
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不仅是重复昨日的事情,更在于在履职尽责、服务岗位的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书写创新篇章,为国家不断地前行注入新的动力。来自中航西飞的全国劳模薛莹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改进垂直尾翼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赢得国际航空制造合作公司的高度认可;全国劳模竺士杰勇于创新,以他名字命名的桥吊操作法已更新迭代至3.0版本。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推动事业进步的劳动者,让我们明白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意义,激励着更多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弘扬工匠精神,为事业前进注入磅礴动力。
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彰显崇高品质。
⑧奋斗是有光芒的,这个光芒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国家的美好未来。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是全国劳模、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的拿手绝活;浙江省劳模叶志成,在电网建设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是劳动者对岗位的热爱、敬业、负责,而在功成名就之时,他们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以"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来面对自己的业绩,彰显的是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的靓丽风采,他们的奉献是国家发展中最耀眼的“风景线”。
⑨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千秋伟业,我们要崇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法宝,让劳动者的点点星光照亮“奋斗初心”,用勤劳的双手谱写“换了人间”的时代新篇章。
(作者:婧蓝,有删改。四川新闻网2021年09月29日)
文本二
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因为崇尚劳动,我们有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有着“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勇气,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底气,有着“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的自信。
②劳动,创造了财富,也砥砺着精神。人行天地间,只有不图安逸,不惧困苦,爬过高山,蹚过激流,拼搏过,奉献过,才能感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与充盈,才能体会生而为人的自在与尊严。
③因为崇尚劳动,我们对每位劳动者都充满敬意。当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一次又一次走进稻田,查看水稻长势;当钟南山挤进火车餐车,奔赴武汉抗疫前线;当张定宇拖着正在萎缩的双腿,在病房里奔走;当张桂梅伸出贴满膏药的双手,鼓励她的学生……谁人不曾感动?
(《劳动成就梦想——劳动精神述评》《光明日报》2021年09月28日)
【1】下面对文本一、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劳模是无数平凡的劳动者中的一员,劳模精神可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
B.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许振超创下令世界惊叹的“振超效率”,叶志成在电网建设一线一干就是35年,几个事例充分体现劳模“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C.文本一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结构形式安排顺序,属于议论文典型的“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
D.劳动,创造了财富,也砥砺着精神。袁隆平、钟南山、张定宇、张桂梅等劳模,不图安逸,不惧困苦,拼搏奉献,他们的模范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E.两个文本都是在引用(道理)论证的基础上,运用事例论证(列举名人事例)证明观点。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结合两个文本,探究两个文本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0、阅读《耳根的清静》,回答问题。
①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古人真有耳福啊!【A】
③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④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
⑤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⑥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耳朵是有福的。【B】
⑦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⑧我们拿什么抵御噪声的进攻呢?
⑨耳塞?地下室?把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⑩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C】
⑪不是吗?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⑫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部位,惟独冷遇了耳朵。甚至连冷遇都不算,是折磨,是羞辱。做一只现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悦耳”一词,实在对不住。我们更多的是“虐耳”。【D】
⑬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⑭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⑮我只听见耳朵的惨叫。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从前人类的耳朵里住着的房客是①_____,而现在人们的耳朵里却住着②_____。(①②填文中词语)
【2】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我只听见耳朵的惨叫。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
【4】“今天,昔辈耳朵里住着那个房客呢?”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一个句子,请选择它在文中的准确位置(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5】结合全文,谈谈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耳根的清净。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出彩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向他挥了一下手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缘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氲,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郑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脸,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出彩”来组织内容,“出彩”就是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进步。
B.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班级其他同学的“出彩”与李东的“不出彩”形成鲜明对比。
C.文中李东端水给老师喝的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生动表现了其个性特点。
D.文章重点对“我”不能体察孩子细微心理变化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与反思。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共5分)
(1)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表达效果)
(2)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脸,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个性特点)
【3】随着情节的发展,面对李东的表现,“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段中“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结合文中李东这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968年,蒙哥马利将军81岁了,这一年将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要求,一定要佩戴帝国剑参加国会开幕典礼。人们劝他放弃这个想法。因为剑很重,按礼宾规定;佩剑者必须举着剑走到仪厅。整个仪式进行当中举着得剑不能有丝毫摇晃。蒙可马利拒绝了大家的劝阻,他不服老,在他心目中举着这柄剑就是一种象征,是一个军人对自己事业和荣誉的崇尚,是一种坚守。但将军毕竟老啦,他竭尽全力,还是未能把剑举到仪式结束。将军被人扶到椅子上坐了下来,典礼继续进行。人们没有注意到将军的黯然离去,但大家都被老将军的精神所感动;他永远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
作文要求:(1)表达真实情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