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他对战士的宽容与庇护,读来跃然纸上。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父母的心》中,历经多次波折却始终不舍孩子的穷夫妻令人唏嘘感叹。这正是川端康成作品“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体现。
B. 《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文章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寄托对故国的怀念。
C. 叶圣陶先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
D. 普法战争激起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题材浓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里,谱写了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3、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B.消息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后两部分有时候暗含在主体当中)。
C.消息正文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
D.《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由北魏郦道元所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中国,绝不会再允许任何国家染指中国主权。
B. 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 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从网络的评论来看,谴责之声和认可、宽容之声都不绝如缕。
D.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5、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甲)、(乙)两诗中都出现了“鸟”的意象,请分别结合两首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说说诗人借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望岳》和《春望》,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请简要说明在两首诗中诗人分别望见了怎样的景观,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6、默写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微动连漪,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4)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5)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绘边塞之地苍涼雄浑、奇异壮美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选段一:
有一天,他像喝醉酒似的,两腿发软,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发烧已经好几天了,但是今天的热度比以往哪天都高得多。那吮吸着筑路队血液的肠寒病也在悄悄地向(A)本人进攻,但是他健壮的身体仍在抵抗它。一连五天他都强打精神,挣扎着从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起来,跟别人一道去上工。但无论是那件暖和的皮短大衣,还是(B)送给他的那双已经套在冻坏的双脚上的毡帽,都帮不上他的忙了。
选段二: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紧张期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从未像这些天那样焦躁难耐地等待来信。他从早班信等到晚班信。失败的预感与日俱增。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书稿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意味着他的毁灭。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那一幕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了挣脱铁环,争取归队,为了让生命变得有价值,你是否已经竭尽全力了呢?”他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我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了。”
(1)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挣脱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列举他在成长过程中一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碗“雪花”面
①那天,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我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
②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还在上面放了几块咸菜,端到了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③不一会,父亲骑车回来了,听我说了这事,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天天在外面吃饭习惯了。我昨天收的鞋子多,没修完,带回家修了,答应人家今天还来这里出摊,让人家来这里取鞋,中午下班时间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④父亲见他这么说,便不再继续邀请,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盛了一盘菜,他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去。父亲这是犯了哪门子邪,这么冷的天,要和瘦大叔在街上吃饭?只见父亲把一瓶酒装口袋里,又揣了两个酒盅,一手端面一手端菜,大步走出了屋门,走进漫天飞雪里。我只好赶紧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⑤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是多年不见的旧友呢。
⑥晚上父亲下班后,我又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了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⑦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二百里远的外县买石灰,走时奶奶给父亲准备了两顿饭的干粮和水,等买上石灰,往回赶时,却发现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已经走出五里路,推着车子回去取是不现实了。半路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找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去家里一起吃饭。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手擀面,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说是面,其实里面没有多少面,面汤稀得能照出人影来。菜窝窝也是野菜多,玉米面少。女主人说,面有点少了,很是过意不去。
⑧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若人家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这让父亲很感动。这么多年一直没忘记。
⑨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他是把瘦大叔当亲人当朋友,陪他风雪中吃一碗面是情义。后来,父亲和瘦大叔成了朋友。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总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⑩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03-24,作者马海霞,有改动)
【1】本文围绕一碗“面”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我”给修鞋的瘦大叔送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回忆年轻时的吃面经历
【2】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总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只见父亲把一瓶酒装口袋里,又揣了两个酒盅,一手端面一手端菜,大步走出了屋门。(从人物描写角度)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9、作文题目:小小改变,收获满满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