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末学测开始前,同 学们正襟危坐在教室里,等待监考老师的到来。
B.世界杯比赛中,中 国女排朱婷面对压力无动于衷,稳打稳战,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C.高邮文化体育休闲公园开放以来,前来观赏、游玩、健身的人络绎不绝。
D.春节前,世贸广场开展购物抽奖,小明幸运地抽到了一等奖,这真是妙手偶得。
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
新华报讯(记者顾子牛)通过对江西省6个区县30余家企业的检查、暗访结果显示,江西省水环境还存在问题,之前的“新闻联播”中报道了江西省景德镇、上饶铅山等地,工业废料随意掩埋,工业废水肆意排放,已对周边水质造成严重破坏的新闻。新闻一出,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责成有关区县立即整改,相关部门后期跟进。近期,作者再次对相关六个区县进行回访,发现问题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①水环境形势严峻。不少河段水质仍受到严重污染。数据显示这六个区县污染物减少了,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了,但赣江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并呈恶化趋势。②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存在环境污染数据不清,排污費征收使用底数不清等问题。③环保执法存在“死角”。个别地方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处理率虽达到82%,但工业污染整治仍处于低水平。补欠帐阶段,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
最后记者建议,江西省应认真研究解决贛江污染问題,把整治赣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A.江西省部分工厂工业废料随意掩埋、工业废水肆意排放,己对周边水质造成严重破坏。
B.江西省水污染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家视。
C.江西省已将整治赣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D.江西省水环境问题很多,亟持解决。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必然充满 甚至 。广大青年只有在披荆斩棘中 ,在时代浪潮中锤炼本领,在 中创新发展,才可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A.惊涛骇浪 荆棘坎坷 前仆后继 攻坚克难
B.荆棘坎坷 惊涛骇浪 勇往直前 攻坚克难
C.荆棘坎坷 惊涛骇浪 前仆后继 艰苦奋斗
D.惊涛骇浪 荆棘坎坷 勇往直前 艰苦奋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勇于超越自我、挑战自我,进而实现自我。
B.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精神。
C.为了防止村民不再违反“禁渔令”,兴文县相关部门加大了“禁渔”宣传讲解的力度。
D.兴文县水利局向广大群众普及涉水法律知识,倡导广大群众积极争当爱水、节水、护水。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好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3)《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____)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__________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__________,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缩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这段文字出自《昆虫记》,作者是__________,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昆虫是__________。
8、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只有一米多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命。它当然希望有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亭亭玉立的小家碧玉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霜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也曾挽留过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匆匆而去;也曾挽留过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无影无踪了。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拼命把根往下扎,尽可能吸收营养,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痴,形体佝偻,但从不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一步一步走下去。
⑥我久久地伫立在那里,为这棵榆树而感动。
⑦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⑧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地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化身。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树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⑨望着老人步履艰难地走了。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文有删改)
【1】第②段“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你是否认同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这种观点?请简述理由。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
【4】第⑧段划线的句子写出了老人与树的许多外在的相同之处,他们还有哪些隐形的相同之处?
【5】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9、按要求写作。
鲁迅在《社戏》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你的记忆里,有没有这样的“好豆”“好戏”呢?
请以“最好的_________________”为题回忆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
要求:(1)在横线上补全题目;(2)写出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