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指男子20岁冠礼,“而立”是30岁,“花甲”是60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B.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C.《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其中“黄发”指“孩子”,“垂髫”指“老人”。《醉翁亭记》中有“伛偻提携”,其中“伛偻”指“孩子”,“提携”指“老人”。
D.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的《乡愁》巧妙地将“乡愁”物化,其中最后一个诗节借“海峡”将个人的故园之思上升到家国情怀,使情感更隽永深沉。
B.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章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全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富有说服力。
C.《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文中有若干“也”字作结的句子,读来有一种委婉有致、摇曳多姿的美,洋溢着“与民同乐”的情感。
D.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经历了从超然豁达到消极悲观的情感起伏,主要表达了政治失意的抑郁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之情。
3、下列《艾青诗选》中作品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一次大雪后,诗歌描绘了一片被白雪覆盖的土地,银装素裹,表达出诗人对白雪的喜爱之情。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在狱中所作,诗歌中饱含了诗人对保姆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将乳母对乳儿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大堰河纯洁、无私的爱。
C.在《煤的对话》一诗中,诗人以提问的方式开头,引出了与“煤”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知道了产生“煤”的悠久历史,告诫我们不能浪费资源。
D.《我爱这土地》中诗人着力刻画的一个象征形象是暴风雨。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
A.恣睢(suī) 嗤笑(chī) ##dot## 根深蒂固(dì)
B.拮据(jù) 栈桥(zhàn) 不省人事(xǐng)
C.空旷(kuàng) 拜谒(yè) 前仆后继(pú)
D.聒噪(ɡuō) 勾当(gōu) 孜孜不倦(zī)
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材料二)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 , 。”(甲)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材料三)
苏武不屈被监禁,烈火难以化真金。 饥寒交迫志不移,扯下毡毛裹雪吞。 | 卫律计穷无主张,残暴凶狠似虎狼。 苏武坚贞不变节,被逐北海去牧羊。 |
朝夕牧羊北海边,春去秋来年复年。 忽见两行雁南飞,仰望云天意绵绵。 | 时光已过十八年,年年雁来人未还。 昭帝即位念苏武,遣使出塞迎忠贤。 |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
(2)天祥临刑殊从容 殊: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3】材料二主要讲了___________的故事,材料三主要讲了___________的故事。两则材料中主人公的行为正是___________(用材料一中的句子回答)的淋漓尽致的体现。
【4】在(甲)处填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树④远含滋⑤。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⑥。
注释:①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②建业:今南京市。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浦树:水边的树。⑤含滋:湿润,带着水汽。⑥散丝:细雨。
(1)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赏析“沾襟比散丝”这句诗的妙处。
7、围绕“自强不息”的主题讨论,班级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请结合课内所学,解释加点词,并判断哪一则材料不适合该主题,并说明理由。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语·卫灵公》)
B.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C.谢安才业自超群,误长清谈助世纷。(王安石《谢安》)
8、根据提示,填写下列诗文中空缺的内容。
(1)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不应有恨,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我国育种专家群培育出的小麦良种是小麦连年丰收的密码。但得苍生饱,不畏路途艰。一代代育种人虽曾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的艰难坎坷,却始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济世情怀深耕中原沃土、革新育种技术,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9、阅读《交友之道》,完成下面小题。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效用与结果。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更要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一定要慎重择友。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择友就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苦不堪言,甚至掉进深渊而万劫不复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乐不思蜀,甚至误入歧途而执迷不悟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①,使孙膑成为一个废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人都是有优点与缺点的,朋友亦然。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释】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10、阅读议论文,完成小题。
套路化宫斗剧该降温
浦成 李蕾
①前有一上线就创下视频网站播放纪录的《延禧攻略》,后有因大手笔投资震惊影视圈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如懿传》,再加上被电视台反复重播、不断刷存在感的《甄嬛传》……近期,古代帝王尤其是清朝皇帝和他们的后宫嫔妃在荧屏上忙得晕头转向。围绕相关剧情和历史展开的各种话题讨论经常出现在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上。有网友脑洞大开,把《步步惊心》《甄嬛传》《延禧攻略》《还珠格格》的人物关系做了梳理,竟然串联成一个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纵横百年的完整故事。在这种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之下,宫斗剧呈现出霸屏之势。
②宫斗剧在市场上出尽风头,始于2004年香港电视剧《金枝欲孽》,而内地宫斗剧大热则是从2010年《美人心计》开始的。2011年《甄嬛传》播出后创下傲人的收视率,并被美国、日本等多国引进,把大众对宫斗剧的关注度推向巅峰。宫斗题材为何能历久弥新,至今仍为电视剧创作者和观众所热衷?宫斗一时爽,流行风潮过后,又给文艺生态环境造成何种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索。
③业内人士在分析《延禧攻略》的收视成功之道时提出了“爽剧”的概念,认为该剧一大创新之处就在于创作者将炮制爽点的叙事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其实,这种手法并非《延禧攻略》首创,而是宫斗剧惯常使用的套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虽然随着时代变迁,为了适应观众需求的改变,宫斗剧女主角的人物设定从早先善良隐忍、天真无邪的“小白兔”变成了如今有主见、个性强、心机重的“黑莲花”,但她们的人生轨迹却十分相似:一开始是人微言轻、易遭人陷害践踏的弱势群体,为了适应后宫尔虞我诈的险恶环境,给自己和亲人、爱人、朋友争取更多生存空间,开始坚强振作起来,不断打怪升级,冲破重重障碍,最终登上权力高峰,实现人生欲求。这种经历波折后的成长反击,容易令生活在竞争激烈环境中的当下观众产生代入感。有人把宫斗剧视为职场晋升秘籍,有人则将之看成两性情感指南,有人醉心于男女主角辗转缠绵的爱情故事,也有人沉迷在主人公得势时扬眉吐气、尊崇荣耀的感觉里。可见,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后宫剧仍是换汤不换药,其核心在于一个“爽”字。创作者主攻“文化下三路”,迎合人们浅薄的娱乐需求。然而,用虚无的满足代替实际的付出,用简单的快感代替深度的思考,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和舆论关注,但长此以往,会让观众失掉在现实生活中奋斗付出的斗志和勇气。
④往更深层思考,宫斗剧先天的局限性,导致其很难培育出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高峰之作——在相对封闭的戏剧空间里,人物如同井底之蛙,只看得到三尺宫墙内的私欲和情爱,即便怀揣希望,向往自由,这些美好也会在接连上演的利益斗争和权力游戏中被消磨殆尽,更何谈心系苍生、胸怀天下。一些宫斗剧对“一夫多妻”制的传统陋习进行有意无意的正面渲染,对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多有积极呈现。虽是女性题材,折射出的却是男权对女性的物化和禁锢。相对于对复杂人性的开掘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创作者更热衷于表现表面的钩心斗角——夫妻、父子、兄弟之间工于算计,毫无伦理温情可言。为了制造矛盾情节,营造紧张氛围,为斗而斗,致使人物行为缺乏动机,剧情发展缺乏逻辑。在创作者手中,历史成了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现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段《贵妃醉酒》穿越到了乾隆年间;身处深宫的皇后可以操纵时局,与乾隆皇帝争权。凡此种种,导致宫斗剧的格局越来越窄,陷入狭隘的创作窠臼之中无法自拔。
⑤与宫斗剧的如火如荼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历史正剧的日渐式微。以历史为题材的创作领域存在严重的扭曲现象,一方面,秉承严肃的创作态度、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于历史精神之中的历史正剧难觅踪迹,采取游戏化态度、对历史任意肢解,甚至直接脱离历史范畴、披上古装外套演绎现代故事的各种戏说占据了荧屏,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严重误导,使电视剧市场呈现亚健康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匡正创作理念,呼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为人们提供了一把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标尺,具有重要意义。创作者应提高使命意识,肩负起社会责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积极投入到历史正剧的创作当中。而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也应为制定合理的播出机制、营造良性的舆论环境而努力。唯有让历史正剧走向舞台中央,宫斗剧退居次要位置,让历史文化的魅力在商业的角逐中胜出,才能使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上正轨,让更多观众从中读懂历史文明,获得现实启迪。
(选自《光明日报》)
【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近来宫斗剧深受欢迎的原因。
【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下列材料能否证明第⑤段的观点。
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展现了中国军人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硬汉形象和敢于亮剑精神,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李幼斌扮演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无论从性格、气质和说话的语气都堪称完美!但是近年来《亮剑》被一再翻拍,一次比一次差劲!选角色从铁铮铮的汉子到细皮嫩肉的小鲜肉,2017年版本的《亮剑之雷霆战将》中的李云龙扮演者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不仅一幅奶油小生的形象,而且那一身军装干净得让人吃惊。
【3】请指出文章第④段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宫斗剧”展开论证,提出了“套路化宫斗剧该降温”的中心论点。
B.宫斗剧呈现出霸屏之势,在市场上出尽风头,对文艺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创作者到有关部门都应当加以重视。
C.在宫斗剧这个相对封闭的戏剧空间里,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不可能培育出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高峰之作。
D.历史正剧的日渐式微,一方面是受到了宫斗剧强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其当前的创作现状脱不了干系。
11、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①到店,所有喝酒的人②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本段中①②两处应该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
A.一 便
B.即使 也
C.虽然 但
D.只有 才
【2】文中画线句子把“偷书”说成“窃书”,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偷书”必须说成是“窃书”,因为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B.酒店的人没文化,说错了,需要纠正。
C.读书人“偷书”与一般人不一样,要用“窃书”才好。
D.显示白己是读书人,与众不同,表现了他卖弄斯文,自欺欺人。
【3】结合选文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趾高气扬、非偷则窃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
【4】对于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原因,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一个被排斥在社会主要阶层之外的多余人。嘲笑他是无害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
B.百无一用是书生,孔乙己不会经营牟利,充分证明读书的无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本事和特长。
C.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的失败者,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评价标准下,在读书为功名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孔乙己是一个无能的弱者,自然是人尽可欺的。
D.孔乙己的迂腐的言谈举止,可笑的外形外貌,本身是滑稽而具有喜剧效果的。
12、请你根据生活体验,按要求写作。
《神童诗》有云:“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应是每个人自觉的精神追求,关于自强不息,你有怎样的故事、做法或感悟呢?请你写下来,与他人分享。
根据自己对“自强不息”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写作小贴士 | |
设定写作对象 | 老师( )、同学 ( )、自己 ( )、亲人 ( ) …… |
确定文本类型 | 叙事类 ( )、说明类 ( )、议论类 ( )、演讲稿 ( ) …… |
明确写作内容 | ①讲述你与“自强不息”有关的故事 ( )、 ②介绍具有“自强不息”般精神的人物 ( )、 ③论述自强不息对个人、民族发展的意义 ( )、…… |
了解写作要求 | ①题目自拟: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