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到春联中的传统文化后,你写了下面一段寻访心得。横线上的句子语序有点杂乱,重新排列后,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项应该是( )
春联虽然是一字一音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形式,①这是片面的。②它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③有些人却认为春联只是一种喜庆的装饰,④可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应该将其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A.②③①④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B.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 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 “共享充电宝”、“ 初心”等词语从众多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获评2017年度十大新词语。
3、班级文学小组进行汉字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篆文字形中的四季:
春,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下方的日字,大地升温。
夏,字的中间是“页”字,表示人头,下方代表两足,整个字表示一个高大威猛的人、后借用为夏季。
秋,“禾”指“古物”“收成”。“火”指“灼龟之火”,即春耕时烧灼龟甲以卜算秋天收成。意思是谷物成熟的季节。
冬,原来表示终结的意思。后来假借为秋冬之冬,字形因而起了变化,并在字的下部增益冰的部件,表示冬天天气冷的意思。
下列选项中属于“秋”字篆字写法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去享受天伦之乐。
B. 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够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C. 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 我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尝趋百里外_________ (2)援疑质理___________
(3)俟其欣悦___________ (4)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议论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却引人深思。
B.文章善用对比,将当今学生的学习条件与自己的贫寒作对比,得出结论:业不精、德不成,若非天质之卑,皆心不专。
C.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D.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4】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宋濂和欧阳修的求学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链接材料】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②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②及:等到。③闾里:乡里、邻里。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①“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②“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③吞声:声将发又止。④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心头的抑郁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B.(甲)诗七、八两句引用姜太公钓鱼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能过上自由自在、幽静安闲的归隐生活的愿望。
C.(乙)诗开头运用比兴手法,以“水”喻人,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D.(乙)诗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诗人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2】(乙)诗中“人生亦有命”的“命”指什么?诗人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说说(甲)(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7、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①(读文识人)请在横线上写出对应的人名。
片段一:他A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片段二:“我看了看他B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片段中的人分别是:A.__________ B.__________
②(评头论足)仿照示例,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说人物作简要评价。
示例:有人认为片段二中的他行为不端,可是我读出了他的另一面。小说写他破产后在轮船上卖牡蛎,自食其力,不愿拖累家人。表明了他不失善良、不失良知的另一面。
③(隔空对话)假如你喜欢的小说人物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3)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4)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 (张养浩《潼关怀古》)
(5)______________,城郭一时非。 (文天祥《南安军》)
(6)李白曾伫立在黄鹤楼上与友人依依惜别,吟诵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浩渺的江水,心中怅然若失。岑参也曾深情目送友人消失在雪地里,写下了千古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忠君报国的决心,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学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阎秀丽
①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②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③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④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⑤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⑥“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⑦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⑧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⑨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⑩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⑪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
⑫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⑬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⑭香玲!
⑮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⑯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⑰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
⑱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⑲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⑳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㉑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
㉒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㉓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㉔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㉕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㉖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㉗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㉘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㉙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㉚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㉛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㉜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
㉝金凤的声音越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竟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㉞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㉟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㊱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㊲A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1】【梳情节】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补充缺漏的情节。
①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潮:两个“青衣”同时登场;
④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顺序】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一种叙述顺序,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揣人物】联系上下文,揣摩“笑”字所蕴含的人物心理。
(1)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
(2)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4】【析文章】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将金凤和香玲进行对比,不仅表明两人角色、地位的不同,还突出了金凤无论在扮相、身段,还是在唱腔功夫上较之香玲,都更胜一筹,更令人敬佩。
B.小说结构严谨,如开头香玲“不敢去看金凤”时的心理与后文“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等细节形成照应,表现香玲面对金凤时的惶恐与不安等复杂心情。
C.金凤和香玲“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时,情节随之发生突转,将小说推向高潮,金凤这人物形象由此发生了变化
D.小说以“青衣”为题,讲述了正月十五那天发生的两个“青衣”女子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余味无穷。
【5】【赏妙处】古诗文丰富的文学意蕴经常传承现代,选文和以下链接材料都写到了“雪”,请完成下面题目吧!你会发现当代文学的高楼大厦往往源自古代文人的文学智慧。
(1)选文第㊲段和链接材料划线句都以春花喻冬雪,请你选一句加以赏析。
(2)纵观古今,文学作品时常在结尾方面颇有雕琢。看,选文的结尾第㊱㊲段和链接材料的结尾场景相似,都耐人寻味,你能看出各自其中的深刻意蕴吗?请结合文本分别探究选文的结尾第㊱㊲段和链接材料的结尾。
【链接材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㊱、㊲段】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10、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⑤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⑥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没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⑦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⑧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⑨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
⑩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呆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⑾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⑿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⒀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⒁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⒂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⒃她也流泪了。
⒄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⒅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她”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 主要事件 |
开端 | 她给学生布置“最难忘的时刻”的作文。 |
发展 | (1) |
高潮 | (2) |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插叙“老师的支教与家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好在哪里?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生命奔流成大江大河
①1835年,德国特里尔城,一位17岁的中学生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文章的作者是卡尔·马克思。这虽只是一篇高中作文,但读者从中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的崇高理想。正是这一理想,使他的目光不断向历史纵深处眺望。
②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③而此前的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谆谆教导广大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历史长河中,多少志士仁人早立志、立大志,然后安身立命、奋斗不息,让生命从一条清澈小溪奔流成大江大河。
④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便是立志的典范,他曾深情回忆7年梁家河岁月:“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⑤后来,习近平经常用一个比喻来勉励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第一粒扣子”指的就是立志——坚定理想信念。
⑥当下不少年轻人喜欢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获得人生的“小确幸”,这自然无可厚非。但人生有丝竹清音,也当有黄钟大吕;有柔情缱绻,更应有家国情怀。若想不负韶华,还应趁早思考安身立命的人生大课题。古往今来,成大事业者,无一不是早早立志,在人生道路起步之初便立下鸿鹄志。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盘星、行动的指南针。心中有志,脚下才有根,就不会轻易栽跟头;心中有志,人生才不会无聊,不至于随波逐流。每当艰难困苦,每当失意落魄……心念一转就看到自己早就立下的志向,于是内心复归澄澈,并生发出无限动力,这便是“不忘初心”。
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将立志与奋斗并举,可谓寄托深远、语重心长。不坚定的理想不是理想,不执着的信念难言信念,真正的坚定和执着,一定在奋斗中铸就。励志者,“砺志”也,没有千磨万击,信仰如何闪光?没有奋斗乃至牺牲,理想又如何实现?理想信念,是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方志敏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⑧身处新时代,时运并相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愿当代青年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寄望的那样,做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奋进,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壮美人生。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29日19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让生命奔流成大江大河”为题,有何妙处?
【4】读了本文,你能为本文再列举一个人物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吗?
12、作文
“收藏夹”原本指收藏自己喜爱的东西的夹子,把东西放进去,方便日后翻阅。“收藏”的内容可以是宝贵的,自己喜欢的,值得珍藏的,令人难忘的,有特使意义的……
以“打开我的收藏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或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