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僧——宝象国变虎《西游记》 B. 晁盖——中箭曾头市《水浒传》
C. 关羽——携民渡江《三国演义》 D. 妙玉——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2、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所以,“茶禅一味”,品茶与品悟当下,是一体的。
②每一次把茶拿起来喝的时候,先起一个念头,好好地喝这杯茶吧!
③只有当整个身心融入了这一刻,融入了这一个当下,才能真正品出茶的甘味。
④因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喝到一杯一模一样的茶。
⑤也只有沉入了茶的美味,才能真正感受和拥有这一刻当下。
A. ②④①③⑤ B. ②③④①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②④③⑤①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带有讽刺意味。
B. 《从三到万》通过田舍翁之子学写字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只会贻笑大方,让世人看不起”的道理。
C. 季羡林认为成功有三个必要条件,天资、机遇和勤奋,而天资对于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天资是成功的关键条件。
D.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诗词论著。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一般分四级:童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
B.刘备、刘姥姥、菲利普夫妇、闰土这四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故乡》。
C.苏轼主要功绩在于使词摆脱了对于音乐的依附,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从而在题材、意境、手法等方面开创了新的面貌,从而把婉约和豪放风格推向了顶峰。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腻,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__)
(2)觥筹交错(________)(________)
(3)树林阴翳(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题,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B. 选文第四段使用了衬托的手法: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C. 全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D. 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B.“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典故,用来表现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的思想感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D.尾联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7、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后答题。
材料一
汉字历史悠久,其形体经过了多次演变。甲骨文,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虽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是现在大家公认的汉字系统的前身。金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小篆,秦朝通用的标准字体。其笔法曲线较多,直线较少。隶书,汉朝通用的文字,它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开始称为“草隶”。汉末后出现“今草”。楷书,最初产生于西汉民间,盛于东晋。行书,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字体讲究运笔轻松便捷,字的点画之间相互牵连,有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汉字形体的演变,总体上是由繁复趋于简约,由象形性趋于符号性。
(摘编自《汉字演变500例》)
材料二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字,一个读音,一个偏旁部首,甚至一个笔画,都yùn( )藏着古老的文化和深厚的内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美”,含有中国人有关审美观念的信息,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而为“羊大为美”,意为大羊肥羊就是美的。在古代,羊和人的衣、食等关系密切,这反映出中国早期关于美的认识是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使用汉字的人,往往觉得这套符号很亲切。很多汉字似乎在向人诉( )说一个个故事,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捷径。
摘编自《中国文化亮点通俗读本》)
材料三
汉字书法始终是与汉字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沿着汉字字体的演变而发展的,可以预见,今后汉字书法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汉字。汉字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造型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的文人。他们用变化万千的线条塑造汉字的个性形象,通过全身心的“书写”体验生命的律动和激情,使汉字超越了传播信息的功能而升华为艺术。追求书法之美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一字难求”“墨宝”成为书法艺术珍贵的代名词,人们用尽一切华美的词藻赞颂书法作品。
(摘自《书法的故事》)
(1)完成材料二中的填空,根据拼音写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yùn( )藏 诉( )说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金文的形体结构比甲骨文更成熟。
B.隶书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汉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有些汉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
D.中国文人在汉字形体历次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使汉字成为一种艺术。
(3)请参照材料二中列举的例子,从下面两个字中任选一个,解读该字的文化内涵。
①信 ②孝
8、默写。
(1)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2)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___________,收尽春光。(秦观《行香子》)
(4)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材料一本报文昌11月24日电(记者冯华、余建斌、喻思南、林渊、温腾)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先后实施了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一二级分离以及器箭分离等四次分离。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留轨运行,着陆器承载上升器择机实施月球正面预选区域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长征五号火箭被人称之为“胖五”,它是一种两级半液体火箭,由5米芯级捆绑4个3.35米助推器。芯一级直径5米、芯二级直径5米、助推器直径3.35 米,整流罩直径5.2米、长约12.2米。火箭高约57米,比天安门广场国旗杆高度的2倍还高,是我国现役火箭中尺寸最大的火箭,也是我国目前运力最大的火箭。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经历过失败,长征五号火箭也不例外。此前长征五号火箭历经四次发射,面对第一次勉强成功,第二次失败的情况,全体航天人攻坚克难,矢志不渝,最终换来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发射成功。此次任务是“胖五”的第五次发射,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以此型号火箭为代表的“大火箭”技术已经成熟。
(网络消息综合)
材料三嫦娥五号任务的收获也将是惊人的。嫦娥五号的使命,可以看成是通过复杂航天技术将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对天文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来说,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物质,不仅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变,甚至还能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与此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部曲的最终章,“绕、落、回”的实现,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尤其是掌握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技术能力,将为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设想进行技术探路和铺垫,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来自月球的小小一块石头,包含着航天技术攻关和创新的努力,反映着科技进步的程度,也是向航天强国建设迈出有力脚步的证明。
(余建斌《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依次实施了四次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一二级分离以及器箭分离。
B.嫦娥五号任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月球的演变、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
C.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
D.长征五号一系列的发射,表明我国的“大火箭”技术已经成熟,为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的开启奠定了基石。
【2】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恰当的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
【3】材料二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中华民族最早的飞天梦想就是嫦娥奔月,后来明朝的万户也进行了飞天实验,结果被炸得遍体鳞伤。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
①“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总是让人心生感慨。大多数人越老越怕添新岁,诗人却与众不同,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因为他觉得,年纪开始了第七个10年的人,屈指算来,并不多见,故此值得高兴。可见,拥有好的心境,面对世事就能乐观处之。
②面对年岁的更迭如此,面对工作、生活亦然。有的人正经历“成长的烦恼”,有的人已遭遇“中年危机”;有的人在前进的坡坎上挥汗如雨,有的人在事业的瓶颈处辛苦劳碌。倘若一味盯着劣势、不足,感物伤怀,颓唐气馁,只会进退无据;调整视角,换个心境,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心态决定状态,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十分重要。
③“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志向犹如前进的灯塔,目标越坚定,心态越笃实。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没有因“一穷二白”而放弃,也从未因危险或诱惑而摇摆,还从容写道: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为理想搏击的人,决不会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更不会斤斤计较、满腹牢骚,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名利。“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心有所向,行有所达。坚定志向、矢志不渝,才能内心安宁、不再彷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
④有人说,一个人越敢于承担重任,就越意气风发。责任固然沉重,却如“压舱石”,让人临高处而不忘形,处低谷而不丧志。上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可苦干多年,试种十几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但谷文昌并没被失败和挫折压垮,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最终以漫山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令谷文昌志笃意坚的,正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这样的责任感,让人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以积极心态努力应对。
⑤有时,保持好心态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哲人有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像读书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表象,另一只眼睛洞察本质、探寻规律,内心自然就有底气;用一只眼睛察看万物,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分清利弊、见贤思齐,自能收获沉稳练达的气质。跳出思维窠臼,警惕“空间迷向”,拒绝人云亦云,方能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让好心态始终相伴。
⑥“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以良好心态面对世事,始终保持微笑,振奋精神,不怕暗礁,不惧荆棘,生命总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2】第四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请简要回答。
【4】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请选出不适合做第三段论据的一项( )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D.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
11、阅读《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完成下面小题。
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
①近几年,开盲盒突然又火热了起来。据统计,近年来盲盒市场销售额持续增长,2021年已达近1000亿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1500亿元。无论是潮玩、文具还是玩具,这些传统的零售品类正依靠盲盒突围。人们为什么会对盲盒趋之若鹜?这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
②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励某些行为。这个奖赏机制非常独特,即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所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③购买喜欢的手办(指收藏模型的一种)固然让人高兴,但是不会有意外的惊喜。然而盲盒不同,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④抽到喜欢的手办令人惊喜,但这个事情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⑤先说“多巴胺”。人的脑中存在着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人所以能控制四肢躯体灵活运动,都是由于脑部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无阻。然而,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就像两道山崖中的一道缝,讯息要跳过这道缝才能传递过去。这些神经细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触”,当信息来到突触,它就会释放出能越过间隙的化学物质,把信息传递开去,这种化学物质名叫“神经递质”,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传递,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
⑥人们通常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剂。就像是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寻找着新的目标和刺激,而盲盒就像是海上的宝藏,每一次打开都像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宝藏,让我们感到兴奋和满足。在如愿以偿或者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候,多巴胺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部快感。这是盲盒让人上瘾的“密码”之一,然而多巴胺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
⑦人类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就是我们大脑的本能,我们既不可能关闭这个功能,也不可能赶走它们。大脑中的某个专门模块会驱使人们去探索某种模式和关系,即便根本不存在这种模式和关系。
⑧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期望,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模式的,比如闪电出现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着丰年的到来。
⑨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以获更多回报,这就是所谓的“瘾”,盲盒让人上瘾的更进一步原因也在于此。
⑩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发生在哪里。博物馆推出盲盒系列,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着迷;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就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出自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传递人的“欢愉”、“悲伤”等各种情绪。
B.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候,多巴胺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部快感,这是盲盒让人“上瘾”的一个原因。
C.文章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要通过多巴胺的助推,积极寻找规律。
D.文章告诉我们“上瘾”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上瘾”。
(2)第⑧段加点的“期望”在文中具体指。
【2】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这个奖赏机制非常独特,即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所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 )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毕业学年学习任务繁重,语文陈老师用“古诗文盲盒”的方法进行古诗文积累和考查,同学们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陈老师用“古诗文盲盒”的方法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原因。
12、请以“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任选一题)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