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建立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B.我国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日前更是成功发射了“墨子号”成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C.小学语文教学应减少问答环节,让儿童从经典名著中感受语言魅力,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积累自主学习语文的经验。

D.他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更是流动的商品。

2、下列文言句子的省略成分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军霸上

B.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 相如闻,不肯与会

D.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3、解释下列加点成语在句中的含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言简意赅:形容言语或文字不多,而意思却很深刻。

B.“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穷形尽相:这里指描写刻面十分细致生动;有时也用来指丑态毕露。与原形毕暴不同。

C.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D.《杜戏》 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场。

索然寡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

4、对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   彰:清楚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少量,少部分

D.江河   绝:横渡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惑而不师(跟随);王廖、田忌之伦其兵(统率); 秦有余力而其弊(控制);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师道之不也久矣(流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书一类的著作); 吾尝跂而矣(向远处看);虽有暴,不复挺者(晒);木直绳(合乎);锲而不舍,金石可(雕刻)。

C.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圣人无师(经常的);会盟而谋秦(削弱);伏尸百万,流血漂(船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健)。

D.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被征发);余其能行古道(赞扬);术业有专(研究);养生丧死无(怨恨);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值得)。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3】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我们与亲友分别时常留恋不舍,此情此景总能让我们想起柳永《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直抒胸臆,表明自身思绪纷繁复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故土时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在娄山关与蒋军进行了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忆秦娥·娄山关》属于小令。

B.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沁园春”“忆秦娥”是词牌,“长沙”“娄山关”是标题,表明作品内容。

C.《忆秦娥》里“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急行军时的景象;“喇叭声咽”中“咽”的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D.《沁园春》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

E.《忆秦娥》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2结合原文,对比两首词景物特点的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沛公曰:“诺。”於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材料三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以上材料均选自《史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犒劳

B.吏民 籍:登记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D.以霸 都:定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民心,也是他后来能打败项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B.刘邦相信项羽最终会理解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项羽入关做的准备,所以亲赴鸿门宴。

C.对关中的重视程度,体现战略眼光,项羽轻易就放弃关中,这点上他远远不如刘邦。

D.对比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反应,项羽入关后的烧杀抢掠必会招致百姓失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对北国的秋天爱得如此炽烈,而同学们对陪伴自己走过十几年岁月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韵味?

请以“乡韵”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