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下表为《1978-1988年中国工业化指数(部分)》:

项目

变化状况

乡镇企业数量

从150万个到1890万个

农村工业总产值

从515亿元到7020亿元

农村工业就业人数

从2800万人到9500万人

农民总收入

从87亿元到963亿元

村镇企业总资本存量

从230亿元到2100亿元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B.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积极性

C.乡镇企业带动城乡整体发展

D.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释放活力

2、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认为不读《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还说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可以(       

A.加强道德自律

B.丰富文化素养

C.推动礼乐复兴

D.增进人际和谐

3、1921 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5、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6、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格雷此话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殖民地半殖民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8、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

9、东晋及宋、齐、梁、陈各朝先后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的地名设置了一批州、郡和县,后世称为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流民。北魏时期,拓跋政权也在南北交争地带设置新郡县或侨州、侨郡。据此可知,当时设置侨州、郡县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民族交融

B.争夺农业人口

C.扩展统治区域

D.维护中央集权

10、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1、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1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

 

1858—1894年

1895—1911年

总数

年均

总数

年均

家数

153

4.14

800

47.06

资本数

3803

102.78

16578

975.18

每家资本

24.86

 

20.72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14、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确立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发挥了军机处的特殊作用

D.改变了地方割据局面

15、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

年份

条约

1963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1967年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1968年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1971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1972年

《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

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16、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以下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C.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D.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主权在民

17、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18、195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95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194亿美元,两者大体相当;1967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331亿美元。这一情况的发展(       

A.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

B.导致了欧洲经济崛起赶超美国

C.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终结

D.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濒临瘫痪

19、.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0、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21、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结束“两个凡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2、在新中国参加的某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说明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

C.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D.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

23、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24、一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工农业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材料反映了一战

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

C.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政府角度

(1)晚清时期(1840—____年)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____政府时期(1912.1—4月)、____时期(1912—1927)、____时期(1927—1949)

26、中共“二大”召开:____年,上海【知识点165】

(1)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____纲领,是打倒____,推翻____,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这是中国近代____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____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国民大革命(________年)

27、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不是只有和平与渐进,也充斥着血腥与暴力。请按表格的

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位置(填写字母,不能复选)。

英国革命(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南北战争(C)德国王朝战争(D)

中国辛亥革命(E)俄国十月革命(F)中国抗日战争(G)

28、主要活动【知识点114】

(1)创办____: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

________、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____、开平煤矿、

____

(3)创办近代____:先后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29、高潮:北伐战争【知识点170】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____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经过: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30、著名企业: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____、荣宗敬、____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____在河北唐山创办启新洋灰公司等

31、背景:____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知识点109】

32、历史背景【知识点133】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____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疑。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____,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积极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传播____思想。

(4)有利条件:清政府的“____”和“____”,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3、兴起【知识点142】

(1)____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1916年底,____就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__等。

(4)《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____成为主要活动基地。

34、高潮:北伐战争【知识点170】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____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经过: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周)周世宗即位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官员敲诈和贪污风气盛行,他严惩失职误事、贪污重敛的官吏,严明赏罚,编订《大周刑统》,颁行全国,还屡次下诏求谏求贤,网罗人才。他不贪恋奢华之物,严厉禁止朝廷官员大肆铺张浪费。世宗“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经常亲自到各州县视察民情,考察农业生产状况,大规模河道整治,兴修水利,疏通运河。世宗整顿禁军,下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且减冗食之费焉”,根据“先易后难”的方针,向西夺取后蜀4州,向南攻占南唐江北14州,北伐辽、汉,连克三州三关。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旧五代史》对他的评价“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周世宗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3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华盛顿被称为“美国之父”,他在领导美国人民寻求民族发展的道路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是华盛顿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他既没有像英国克伦威尔那样从革命军的总司令演变成一个独裁者,也没有像法国的拿破仑那样利用自己的威望戴上皇冠。他的美德阻止了旧制度的复活,推动了新制度的诞生,许多做法演变成了日后的规则。

——郝铁川《一个人和一个国家: 华盛顿美德催生美国式民主》

(1)材料表明华盛顿具有什么品德? 在他的政治活动中,这些品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材料侧重从个人品德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37、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材料: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38、“君主的烦恼”

公元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面临着共同的烦恼……。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国皇帝更快地找到了有效对策,西欧的君王则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问题:

1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所面临的共同烦恼是什么?

210世纪时,中国皇帝为解除烦恼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对策?

3)西欧君王为什么直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39、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