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

 

1858—1894年

1895—1911年

总数

年均

总数

年均

家数

153

4.14

800

47.06

资本数

3803

102.78

16578

975.18

每家资本

24.86

 

20.72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史学家范文澜在论述周代井田制时说道:“经授土授民以后,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实上授土授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其意在说明周代井田制(     

A.弱化了宗族内的凝聚力

B.成为分封制瓦解的根源

C.蕴含着土地私有的成分

D.动摇了周天子统治基础

3、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分等占田。西晋占田令

A.加强了政府社会掌控力

B.压制大土地所有制经济

C.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保障

4、1865年前后,旋转木马开始在纽约科尼岛流行。1884年,科尼岛引进了一种纽约人从未见过的娱乐项目——过山车,票价相当便宜,只需5美分。不久,摩天轮出现了,科尼岛娱乐设施的发展(     

A.折射出民众工作条件的改善

B.得益于工业化成果的应用

C.说明休闲旅游生活方式出现

D.反映出市民福利建设加快

5、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A.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

C.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6、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7、据下表可知(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刹帝利

武士

国王、大臣

贱民

——

恶人

吠舍

农民

商贾

 

 

 

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

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

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

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

8、《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

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

D.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

9、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这些措施(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0、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11、明朝崇祯皇帝曾向阁臣郑重而明确地强调这种分工:“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这表明明代内阁

A.对行政执行系统有领导权责

B.是行政执行权和决策权的间接结合

C.有效制约了君主的独断专行

D.有建议规诲之责和独立的决策权力

1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以下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C.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D.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主权在民

13、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祭祀集团带着众神的象征物向法老致敬。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作为神王,权力被神化。这表明法老在统治中

A.注重礼仪德治

B.实行分权专制

C.以神权强化王权

D.实行等级制度

14、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A.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15、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1971年5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停止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还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这一政策(  )

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B.巩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C.增强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

D.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7、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18、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确立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发挥了军机处的特殊作用

D.改变了地方割据局面

19、某同学在研究现代世界发展有关问题时编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989年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9年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

B.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国际治理机制的改进

D.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0、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21、下面为1978年和1987年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和方式的情况对照表。表中种类和占比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国家计委计划管理的工业品种类

国家统配物资种类

国家计划管理商品种类

全国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

财政筹集占比

银行筹集占比

1978年

120种

259种

188种

76.6%

23.4%

1987年

60种

26种

23种

31.2%

68.8%

A.社会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B.国民经济结构持续变化

C.城乡居民生活同步改善

D.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

22、西域地区曾长期存在“情逆侮老”的“蛮夷之性”。但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这一变化表明(     

A.边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D.地方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23、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24、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社会契约论》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背景【知识点126】

(1)国际形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大势所趋

(2)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____,经济实力增强

(4)阶级基础:____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5)思想基础;____思想的传播。

26、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4月12日,____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____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____在武汉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知识点171】

27、背景:____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知识点109】

28、经过【知识点158】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青年学生,高呼“____,内除国贼”、“废除____”等口号,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高潮:1919年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中国____登上政治舞台。

(3)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____;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____

29、谚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1) 周公( ) 设河西四郡(A)

(2) 汉武帝(   )   废除丞相(B)

(3) 朱元璋(   )   制礼作乐(C)

(4) 康熙帝(   )   签订《尼布楚条约》(D)

30、日本侵华日军侵华罪行

①在军事侵略过程中:烧杀抢掠;蹂躏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____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②在占领区进行残暴统治:实行____政策,利用汉奸,扶持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实行____,进行经济掠夺;推行____

31、经济与政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请将有关欧洲的历史事件依例填入时间轴。

 

32、历史意义【知识点159】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____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____运动。

(2)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促进了____在中国的传播和桶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____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3、洋务运动(____—1895年)

34、维新变法运动(________年)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36、武汉,别称江城,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下表记录了近代以来,武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武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请任选上表中一个或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38、祖宗之法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1041—1098)《范太史集》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1130—1200)《朱子语类》

问题:

1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是在怎样形势下出台的?

2本朝是如何做到兵也收了的?

3)范祖禹和朱熹对于宋代的祖宗之法评价为何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整体化”或者“一体化”较为准确地勾画了世界历史大潮的一般流向。世界历史进程还有一个由整体到分散的碎裂化过程。如果把世界历史纳入全球整体的宏观视野,我们就会看到,人类历史是在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他们之间互相制约平衡、交错互动,使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