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以下对下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年份

出口

指数

进口

指数

1871—1873

110

100

106

100

1881—1883

108

98.2

126

118.9

1891—1893

167

151.8

219

206.6

1901—1903

311

282.7

473

42

1909—1911

570

518.2

702

662.3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2、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讲话蕴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

A.时空观念

B.唯物史观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3、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4、明朝崇祯皇帝曾向阁臣郑重而明确地强调这种分工:“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这表明明代内阁

A.对行政执行系统有领导权责

B.是行政执行权和决策权的间接结合

C.有效制约了君主的独断专行

D.有建议规诲之责和独立的决策权力

5、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6、货币、信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②“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③"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④“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 ……,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7、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在我国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图。从中可以得出,中国

A.应允许民间投资实业

B.需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C.对外资的利用程度很高

D.应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

8、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茶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9、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10、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认为不读《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还说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可以(       

A.加强道德自律

B.丰富文化素养

C.推动礼乐复兴

D.增进人际和谐

11、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A.殖民国家都主动放弃了殖民地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C.发展中国家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D.平等观念已经遍布世界

12、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

B.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

C.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D.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人认为东方民族是劣等民族。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游历中国之后却说,中国文化建立在比西方更人道、更文明的观念基础上。不安定和好斗造成罪恶,使生活充满了不惬意,西方变得更为堕落。这表明

A.“一战”引发西方较为客观地反思东西方文明

B.当时贫穷悲惨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比西方人幸福

C.西方学者否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

D.西方学者因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而抛弃西方文化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通商善后条约》提到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从此为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这一现象(     

A.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B.增加了清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开启了中国关税管理近代化

15、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A.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16、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

年份

条约

1963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1967年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1968年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1971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1972年

《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

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17、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18、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9、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21、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祭祀集团带着众神的象征物向法老致敬。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作为神王,权力被神化。这表明法老在统治中

A.注重礼仪德治

B.实行分权专制

C.以神权强化王权

D.实行等级制度

22、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A.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B.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

C.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23、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24、下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失败原因【知识点173】

(1)客观原因:____背叛革命。

(2)主观原因:中共____的错误。

26、背景【知识点126】

(1)国际形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大势所趋

(2)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____,经济实力增强

(4)阶级基础:____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5)思想基础;____思想的传播。

27、经济与政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请将有关欧洲的历史事件依例填入时间轴。

 

28、(二)教育与时局

材料一: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材料二: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均上知爱国,下足立身,始不负朝廷兴学之意。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1904年

材料三: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上述材料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清廷创设同文馆的主要目的是      ①      ,理由是        ②        ;材料二中,清廷奏定新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③     ,其奏设的背景是     ④     ;依据材料三,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⑤          

29、国共合作

(1)条件【知识点166】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战线;②国民党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____

____的指导

(2)标志:________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知识点167】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知识点168】

(4)新三民主义【知识点169】

①背景:孙中山从____的胜利中看到希望;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②内容

A.____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____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____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③评价

A.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的革命目标基本相同,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____时期的旗帜

B.局限性:仍然没有超出____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30、维新变法的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____”,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知识点128】

31、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不是只有和平与渐进,也充斥着血腥与暴力。请按表格的

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位置(填写字母,不能复选)。

英国革命(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南北战争(C)德国王朝战争(D)

中国辛亥革命(E)俄国十月革命(F)中国抗日战争(G)

32、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

历史事例

减轻负担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政府鼓励

(请勿在此处答题)

土地政策

(请勿在此处答题)

保障农时

(请勿在此处答题)

 

 

33、评价【知识点116】

(1)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对____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____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的产生和发展。

34、主要活动【知识点114】

(1)创办____: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

________、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____、开平煤矿、

____

(3)创办近代____:先后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关于日本战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36、【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 弹(330 万吨 TNT 当量)实验爆炸成功。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 了 2 年零 8 个月,比美国少用 4 年半,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

于敏,1926 年生,中科院院士。1949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60 年 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突破中,率队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的完整设计,起了关键 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2015 年 1 月 9 日,获得 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 500 万元。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展核武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为于敏院士颁奖的意义

 

37、“君主的烦恼”

公元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面临着共同的烦恼……。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国皇帝更快地找到了有效对策,西欧的君王则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问题:

1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所面临的共同烦恼是什么?

210世纪时,中国皇帝为解除烦恼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对策?

3)西欧君王为什么直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3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 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3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迟迟未能走上仕途。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湖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44岁,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城县知县。罗城地处荒僻,族群关系复杂,民风强悍,务件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一时间,罗城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他在做湖广黄州府同知时,将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并平定地方暴乱,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仍关心民众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由此民心大安。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竞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成龙的功绩。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