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长沙、南昌等地的画家们走出画室,走上十字街头,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转变为"宣传工具"。这种“十字街头”美术以独特的形式被广泛地高悬于中国的城市和乡镇。画家们的义举旨在

A.激扬民除斗志凝聚民族力量

B.清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C.提议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D.动员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2、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时期

核心内容

代表文章

1945年底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1947年初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1949年7月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A.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B.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D.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3、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4、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5、货币、信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②“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③"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④“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 ……,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

 

1858—1894年

1895—1911年

总数

年均

总数

年均

家数

153

4.14

800

47.06

资本数

3803

102.78

16578

975.18

每家资本

24.86

 

20.72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8、195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95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194亿美元,两者大体相当;1967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331亿美元。这一情况的发展(       

A.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

B.导致了欧洲经济崛起赶超美国

C.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终结

D.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濒临瘫痪

9、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10、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11、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12、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据此可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②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③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植④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14、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C.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15、某国际组织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每个国家都有一票表决权。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下列对该国际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缔约国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B.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C.成为英法控制国际事务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D.进一步确立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16、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这表明当时(     

A.我党致力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C.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当务之急

D.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17、下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18、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社会契约论》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20、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21、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22、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白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23、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A.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4、拿破仑执政时期不准任何团体享有特权,所有国民得到平等对待,给所有孩童提供受教育机会,所有职务都要公开选才,支持宗教信仰自由等。由此可知拿破仑(       

A.打着民主旗号维护独裁统治

B.较好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支持在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国

D.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支持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二)教育与时局

材料一: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材料二: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均上知爱国,下足立身,始不负朝廷兴学之意。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1904年

材料三: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上述材料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清廷创设同文馆的主要目的是      ①      ,理由是        ②        ;材料二中,清廷奏定新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③     ,其奏设的背景是     ④     ;依据材料三,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⑤          

26、背景【知识点126】

(1)国际形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大势所趋

(2)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____,经济实力增强

(4)阶级基础:____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5)思想基础;____思想的传播。

27、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对中国____,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____的限制

(3)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____”。

28、洋务运动(____—1895年)

29、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____逐渐解体

(2)____的刺激

(3)____的诱导

30、谚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1) 周公( ) 设河西四郡(A)

(2) 汉武帝(   )   废除丞相(B)

(3) 朱元璋(   )   制礼作乐(C)

(4) 康熙帝(   )   签订《尼布楚条约》(D)

31、著名企业: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____、荣宗敬、____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____在河北唐山创办启新洋灰公司等

32、过程【知识点161】

(1)第一阶段:初步介绍

①1918年,____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__》《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1919年,____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深入传播

____: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②思想论战:1919年李大战和胡适展开了____的讨论;1920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____问题的讨论,同____进行了激烈交锋。这三次思想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____: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④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些____

33、失败原因【知识点173】

(1)客观原因:____背叛革命。

(2)主观原因:中共____的错误。

34、功绩:基本上推翻了___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____的侵略势力。【知识点172】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1840年

1850年

1870年

1880年

1900年

25

22

25

25

21

7

7

8

10

11

8

8

10

9

12

9

11

10

11

8

 

 

——摘编自宋則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

上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情况。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6、产生于西欧的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革命者斗争的思想武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将其思想理念变成了现实。以英国、美国为例,《权利法案》和1787年宪法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哪些原则?这些原则能够变为现实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2)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思想思想为武器,领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方面,中国与英国、美国有什么相似之处?

(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成功完成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到现实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3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鼓吹变法,宣传“民权论”,在国内政界和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康梁”并称。变法失败后,他陆续撰写了一批宣传西学的文章,简要介绍西方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的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观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思想界和知识界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使他的思想体系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

他的思想从总体上说,是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来。例如,他追随康有为变法,但为了寻求真理,又同其师激烈辩论抗争,康有为扶持溥仪复辟,他又给予严厉批评;他反对共和,反对革命,同革命党人论战,但武昌起义后,他又表示热烈拥护民主共和,并出任民国政府的总长;他拥戴袁世凯做大总统,并为他献计献策,但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又与蔡锷一起,举起护国大旗,讨伐袁世凯。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思想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3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 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39、《管子·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生活的需求。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中国的制图学家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这为中国后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科学基础。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在法国的地形图上、在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上,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东西方对绘图技术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海国图志》初刊于1842年,它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是一部附有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的、五十卷本巨大篇幅的地志书,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干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

(2)依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伴随着分类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地图开始多角度地展现传统实力的各个要素。如人口地图、资源图、军备图等。上图是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跨大西洋移民潮所做的示意图。20世纪初和20世纪的30年代移民潮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二战后出现了大规模到欧洲寻找工作的场景。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外来移民关闭了大门,这种突然关门政策打断了传统的移民流动。

——【法】玛丽·弗朗索瓦·杜兰等《全球化地图》

(3)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以来的移民变化做出相关分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