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正是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这说明西属拉美独立战争

A.奠定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

B.促进了拉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

D.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2、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A.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

C.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皇权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4、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5、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以下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C.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D.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主权在民

6、《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

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祭祀集团带着众神的象征物向法老致敬。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作为神王,权力被神化。这表明法老在统治中

A.注重礼仪德治

B.实行分权专制

C.以神权强化王权

D.实行等级制度

8、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

9、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10、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11、明朝崇祯皇帝曾向阁臣郑重而明确地强调这种分工:“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这表明明代内阁

A.对行政执行系统有领导权责

B.是行政执行权和决策权的间接结合

C.有效制约了君主的独断专行

D.有建议规诲之责和独立的决策权力

12、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普遍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13、东晋及宋、齐、梁、陈各朝先后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的地名设置了一批州、郡和县,后世称为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流民。北魏时期,拓跋政权也在南北交争地带设置新郡县或侨州、侨郡。据此可知,当时设置侨州、郡县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民族交融

B.争夺农业人口

C.扩展统治区域

D.维护中央集权

14、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15、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16、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认为不读《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还说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可以(       

A.加强道德自律

B.丰富文化素养

C.推动礼乐复兴

D.增进人际和谐

1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通商善后条约》提到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从此为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这一现象(     

A.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B.增加了清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开启了中国关税管理近代化

18、在新中国参加的某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说明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

C.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D.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

19、张海鹏在《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一文中列举了关于“洋务”一词的较早出处

1866年

曾国藩

目下中外之患,自以洋务为最巨 。

1867年

奕䜣

溯自洋务之兴,迄今二三十年矣。

1874年

李鸿章

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

1880年

左宗棠

自洋务兴,中国为岛族所轻侮。

这表明,部分开明官僚(     

A.积极探求富国强兵之道

B.认识到官办工业的弊端

C.力图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D.重新审视中国的外交处境

20、出土于埃及的《纳尔迈调色板》是一块盾形石板(下图),见证了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文字发展中“以字注画”的阶段。重大事件是以图画形式完成,其中人物、地点等重要信息标注文字。据学者研究,这种形式最初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据此可知当时的埃及(       

   

(正面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王冠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

A.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楔形文字体系

B.在与西亚文明的交流中受其影响

C.在王的领导下进行统一埃及的战争

D.通过艺术作品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朝定都于南京。三国东吴时,南京已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在重要节庆张灯结彩的现象,彩灯多山织锦制成。南朝时,南京每逢岁时节庆便呈现“灯火满市井”的盛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贫富差距的缩小

C.纸张用途的扩展

D.市坊格局的改变

22、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23、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4、一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工农业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材料反映了一战

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

C.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________年)

26、交通事业的进步【知识点153】

(1)1909年,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____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1909年,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7、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____。【知识点174】

28、原因【知识点147】

(1)政治环境:____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____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2)社会环境:群众性____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抵制日货、____的群众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部条件:____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思想:“____”思潮的推动。

29、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____逐渐解体

(2)____的刺激

(3)____的诱导

30、主要内容【知识点143】

(1)前期:提倡____,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____,反对旧道德;提倡____,反对旧文学。

(2)后期:传播____

31、历史背景【知识点133】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____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疑。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____,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积极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传播____思想。

(4)有利条件:清政府的“____”和“____”,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2、指导思想:“____”【知识点113】

(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____制度和传统的____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____,以求富国强兵。

(2)特点:学习西方的____。以西方先进技术为武器,维护____,挽救民族危机。

(3)评价

①将____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____历程的第一步

②只学____不学____,注定了它的破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3、时间:________年【知识点146】

34、高潮:北伐战争【知识点170】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____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经过: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科学中心

国家

转移

成就

第一个

意大利

15041610年)

/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奠定(地面)近代力学的基础

第二个

英国

16601750年)

第一次转移

实现了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发生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三个

法国

17601840年)

第二次转移

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改造巴黎科学院,使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此外,还形成了集中型科学组织

第四个

德国

18751920年)

第三次转移

实现了第二次科学理论的大综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特性开始显现,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更加明显

第五个

美国

1920年至今)

第四次转移

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

——摘编自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世界第二个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科学中心第三次转移的特点与影响。

37、【选修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辛却因基本要素(猜疑、相互误解、反感、畏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外交孤立)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摘编自【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

材料二在美苏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谈判主要围绕两国债务问题展开,最终苏美两国达成相关协议,并正式建交。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

 

38、(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39、危机与新生

近代中国,侵略与救亡相伴,中国人经历了百年的探索,终于摆脱危机赢得新生。

(1)完成下列提纲(在空格处填写重要历史事件)

(2)若要进一步探究提纲(二)中“革命的转折”出现的原因,应选择下列哪三个视角?(选字母)。

A.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E.新文化运动的宣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