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2、小楚同学酷爱书法,经常临摹“颜体”楷书。有一天发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图)虽然有不少涂改的墨团,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查阅史书方有所悟,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这说明

A.颜真卿书法造诣臻于完善

B.行书比楷书更具审美功能

C.唐代文化由守成走向创新

D.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

3、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现代学者引此来论证交通建设对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剂等,发挥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的开凿(     

A.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

B.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

C.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

D.体现经济重心已南移

4、观察下方秦国和六国劳动力耕作能力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每户人均面积

家庭平均人口数

家庭平均劳动力数

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

六国

100(亩)

8(人)

3.5(人)

28.57(亩)

秦国

108(亩)

5(人)

2(人)

54.00(亩)

A.七国的劳动力耕作水平差距很小

B.秦国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

C.耕作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

D.六国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

5、读英国剑桥郡11—13世纪庄园变化表。根据表中信息,可推知当时英国(     

年代

大庄园百分比

中庄园百分比

小庄园百分比

1086年

58%

34.2%

7.8%

1279年

23.5%

38%

38.5%

A.封建割据势力不断加强

B.封建庄园经济日益解体

C.《大宪章》保障贵族特权

D.王权扩大获得有利时机

6、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     

A.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

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

7、在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方面,两宋至明代都延续了唐设立的武举,且两宋……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武举只是补充形式。由此可知,宋明两代的治国方略为(       

A.文武兼备以武为主

B.崇文抑武

C.重视骑射文化传统

D.武学融入官学

8、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A.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

D.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9、1750年,《纽约公报》上有广告称:“华尔街的罗谢尔和夏普进口了来自英国伦敦的一些商品以低价出售,包括咸菜……绿茶、胡椒……瓶装腌制蘑菇、腌制洋葱、酱(油)等一批价格优惠的商品。”这主要反映了(     

A.近代世界商品贸易的发展

B.地理大发现后的物种交流

C.西方在商贸中的垄断地位

D.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性交流

10、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传教士在亚非许多地区传教、进行各种“慈善”事业,如医院、孤儿院、救济院等。对新闻、广播、出版方面,美国教会也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信义会在东非建造电台,用数十种语言进行广播。据此可知(     

A.全球文化的趋同性

B.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C.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D.文化殖民的隐蔽性

1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     

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12、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     

A.使铁犁牛耕得到了普及

B.体现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C.说明政府重视精耕细作

D.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

13、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14、下面是秦简中关于秦代手工业生产的律令内容(部分)。这可用于说明,秦代(     

律令名称

内容

《工律》

“为计,不同程(规格、标准)者毋同出”

《效律》

“殳、戟、弩,漆丹相易殴(也),毋以为赢,不备,以职(识)耳不当之律论之”

A.以法律形式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B.手工业技术具有相对保密性

C.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

D.兵器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较高

15、清朝八旗兵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咸丰帝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员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咸丰帝令地方组织团练的直接原因是(     

A.八旗兵战斗力很弱

B.维护地方治安

C.太平军战斗力太强

D.加强中央集权

16、下图为近代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所载“威海卫大战得胜图”。该图 (     

A.真实反映当时史事

B.说明图像史料可信

C.可作历史研究参考

D.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17、唐代的吏又称为流外官,是在朝廷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担任低级职务的人员。具备一定资历的流外吏员可以通过经史考试而升迁为流内品官,当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往往从流外吏员中选任 。据此可知,当时(     

A.科考是入仕的唯一正途

B.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下降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缓

D.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

18、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下表反映了唐—五代、宋书院的数量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朝代

全国(所)

北方(所)

南方(所)

唐—五代

47

8

39

713

31

682

A.重文轻武之风

B.经济重心南移

C.印刷技术发展

D.理学大力推动

19、据统计,16—19世纪约有1200万非洲人被贩卖,占当时非洲总人口的10%—15%。在奴隶贸易高峰时期的1701—1810年,殖民者从非洲贩出600多万黑奴,这些黑奴大部分被卖到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这一时期的奴隶贸易(     

A.加速欧洲资本积累进程

B.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体现

C.使拉美地区的人口锐减

D.是非洲陷入长期贫困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

20、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这体现了人类古代文明发展具有(  )

A.趋同性

B.多元性

C.包容性

D.继承性

21、明中期以后,三司权力向巡抚转移,巡抚衙门成为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三司为其下属;但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及清修《明史》,均因巡抚挂衔都察院而将巡抚列在都察院下。这客观上反映了(     

A.巡抚已然完全摆脱临时差遣的性质

B.巡抚职权在法律上与事实上的矛盾

C.三司并立不利发挥巡抚应有的效能

D.巡抚设置仅仅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

2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主权等。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标志近代外交制度的普遍建立

C.形成了集体一致原则

D.确立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

23、西夏文(如图),又名河西字、番文等,是元昊命人参照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等),采用合成法创制的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据此可知,西夏文字(     

A.借鉴模仿汉字字形

B.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C.是民族沟通的工具

D.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24、据《史记》等书记载,西汉时人们热衷“驱逐”运动,连温良谨慎的汉文帝也追求这种“追速致远”的竞技乐趣。汉武帝执政,尚武之风益起,社会上又流行军事武艺运动,该记载表明,在西汉(     

A.时代推崇阳刚力量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儒家思想受到抑制

D.皇帝主导人们运动喜好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经济建设:在根据地实行________政策,并开展________运动。

(2)政权建设: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以________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26、代表作:法国司汤达的《____________》,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俄罗斯托尔斯泰的《____________》。

 

27、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和城市:城市____

(1)背景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兴起许多____。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

(2)方式: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3)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兴办____,培养人才;支持王权,促进____事业。

28、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而告终。________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________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29、历史活动

(1)北大西洋高纬度航路

①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__________

②16世纪,法国人__________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③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__________通向亚洲的航路。

④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__________到北冰洋的航线。

(2)南半球的新航路

①1578年,英国人__________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

②1642—1643年,荷兰人__________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30、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________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________________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31、________年,________族首领________称皇帝,建立________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________

32、清朝建立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________逐步统一各部。

(2)1616年,________称汗,国号大金。

(3)1636年,________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

(4)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中,________建立________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5)1644年,清朝________统军入关,打败________,迁都________,逐步统一全国。

33、全方位外交布局:遵循________理念,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________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34、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准确辨识事件发生国的地理位置,将事件字母填入答题卡对应的方框内。

A.英国工业革命B.日本明治维新C.设立总理衙门

D.践行铁血政策E.颁布《解放宣言》F.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管子·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生活的需求。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中国的制图学家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这为中国后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科学基础。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在法国的地形图上、在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上,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东西方对绘图技术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海国图志》初刊于1842年,它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是一部附有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的、五十卷本巨大篇幅的地志书,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干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

(2)依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伴随着分类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地图开始多角度地展现传统实力的各个要素。如人口地图、资源图、军备图等。上图是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跨大西洋移民潮所做的示意图。20世纪初和20世纪的30年代移民潮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二战后出现了大规模到欧洲寻找工作的场景。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外来移民关闭了大门,这种突然关门政策打断了传统的移民流动。

——【法】玛丽·弗朗索瓦·杜兰等《全球化地图》

(3)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以来的移民变化做出相关分析。

 

36、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和一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在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7、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实现民主政治,建立起哪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当前,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4)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联合国成立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权威性遭到了挑战。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联合国,并以单方面的军事行动赤裸裸地否定了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权威,使联合国安全机制陷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其严重程度正如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所说:“是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

请回答:

(1)概述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2)联合国所面临的这种危机说明了什么?

39、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成就是什么。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救国方案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实践成果是什么?

(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方面创造性地作出了哪些贡献?(任意举两例)

(3)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在发展经济和统一祖国方面有哪些创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